---
第一章 雪落无声
周雪晴拖着行李箱站在卫生所门前时,第一片雪花正巧落在她鼻尖上。
"这就是青山村卫生所?"她抬头望着眼前这栋低矮的平房,墙皮剥落得像是得了皮肤病,门框歪斜得仿佛随时会倒塌。门口那棵老槐树在寒风中抖动着枝丫,几片枯叶飘落在她脚边。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母亲发来的消息:"晴晴,到地方了吗?条件怎么样?"
周雪晴咬了咬嘴唇,手指在屏幕上悬停了几秒,最终回复:"到了,挺好的。"她抬头又看了看那扇斑驳的木门,门上"青山村卫生所"六个字的漆已经掉得差不多了。
行李箱的轮子在坑洼的土路上发出抗议般的声响。周雪晴推开门,一股混杂着消毒水、中药和霉味的空气扑面而来。屋内光线昏暗,只有一盏昏黄的灯泡勉强照亮着不到三十平米的空间。靠墙摆着两张简易病床,床单洗得发白;一张木桌上散落着几本泛黄的病历本;墙角的老式药柜玻璃已经裂了,用胶带勉强粘着。
"有人吗?"周雪晴轻声问道。
里屋传来一阵窸窣声,接着是椅子挪动的声响。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掀开布帘走了出来。他约莫七十岁上下,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像是被岁月用刀刻出来的,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你就是新来的周医生?"老人上下打量着她,目光锐利得像要看穿她的灵魂,"我是张德全,这里的村医。"
周雪晴连忙伸出手:"张医生您好,我是周雪晴,医学院刚毕业,被分配到——"
"知道知道,"张德全打断她,粗糙的手掌握住她的指尖,力道大得让她微微皱眉,"城里来的高材生嘛。你的宿舍在后面,先把东西放下吧。"
周雪晴跟着老人穿过狭小的诊疗区,来到后面的小院。院子角落里有一间低矮的砖房,推开门,里面只有一张木床、一个衣柜和一张书桌。窗户很小,玻璃上结着冰花。
"条件有限,将就着住吧。"张德全说完就转身离开了,留下周雪晴一个人站在房间里,行李箱的轮子还卡在门槛上。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整理行李。从箱子里取出听诊器时,金属的冰凉触感让她想起医学院毕业典礼上,院长说的话:"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是你们的天职。"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被分配到这样一个偏远山村。
晚饭是在张德全的住处吃的——一间比她的宿舍大不了多少的屋子。老人煮了一锅土豆炖白菜,又热了几个馒头。
"吃吧,明天开始你自己解决伙食。"张德全把碗推到她面前,自己则端起一碗稀粥。
周雪晴注意到老人右手小指缺了一截,关节粗大变形,像是常年劳作留下的痕迹。
"张医生,您在这里工作多久了?"她小心翼翼地问道。
张德全头也不抬:"四十三年。"
"一直是一个人?"
"嗯。"老人喝了口粥,"前些年上面派过几个医生来,最长的待了半年,最短的三天就走了。"
周雪晴感到一阵不安:"为什么?"
张德全终于抬起头,那双锐利的眼睛直视着她:"你觉得为什么?"
周雪晴不知如何回答。屋外,风卷着雪粒拍打着窗户,发出细碎的声响。
"明天六点起床,我带你去认认路。"张德全说完,起身收拾碗筷,谈话显然结束了。
那一夜,周雪晴躺在硬板床上,听着屋外呼啸的风声,久久无法入睡。她想起城市里明亮的诊室、先进的设备,想起同学们在群里的炫耀——某某进了三甲医院,某某去了国外深造。而她,却在这个连暖气都没有的山村卫生所里,听着老鼠在房梁上跑动的声音。
清晨五点,闹钟还没响,周雪晴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周医生!周医生!快开门!"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男声在门外喊道。
周雪晴慌忙披上外套打开门,一个满脸焦急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外,身上落满了雪。
"我媳妇要生了,疼了一晚上,现在情况不好!张医生让我来叫你!"
周雪晴心头一紧:"我...我是内科医生,不懂接生..."
"张医生说你会!快走吧!"男子不由分说拉住她的手腕。
周雪晴匆忙抓起医药箱,跟着男子冲进风雪中。天还没亮,山路被雪覆盖,她几次差点滑倒。男子走得飞快,不时回头催促她。
走了约莫半小时,他们来到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前。还没进门,就听到里面传来女人痛苦的呻吟声。
屋内昏暗潮湿,只有一盏煤油灯提供照明。张德全已经在那里,正跪在炕边检查产妇的情况。看到周雪晴进来,他简短地说:"胎位不正,需要手法矫正。你来帮我。"
周雪晴的手开始发抖:"张医生,我真的没经验..."
"我在县医院见过你实习,你协助过剖腹产。"张德全的声音不容置疑,"现在没时间犹豫,两条人命。"
周雪晴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炕上的年轻女子满脸汗水,痛苦地呻吟着。张德全已经准备好了简单的接生工具。
"洗手,戴手套。"张德全命令道。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是周雪晴生命中最漫长的时刻。在张德全的指导下,她协助完成了胎位矫正和接生。当婴儿的啼哭声终于响起时,她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
"是个男孩。"张德全把新生儿包裹好,交给一旁喜极而泣的奶奶,然后转向周雪晴,"你做得不错。"
这句简单的表扬让周雪晴的眼眶突然发热。她看着张德全熟练地处理产妇的伤口,那双粗糙的手动作却异常轻柔。
回卫生所的路上,风雪已经停了。晨曦中,周雪晴第一次看清了青山村的模样——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坳里,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炊烟袅袅升起。
"为什么选择留下?"她突然问道。
张德全的脚步没有停:"46年冬天,我娘生我妹妹时难产。最近的医生在三十里外,等赶到时,两个人都没了。"他顿了顿,"那之后我就决定学医,回来守着这片山。"
周雪晴沉默了。她想起自己选择医学的初衷——高考分数够高,父母说医生社会地位高、收入好。
"你会有更好的去处。"张德全突然说,"大城市,好医院。这里留不住人的。"
周雪晴不知如何回应。她抬头看着远处连绵的雪山,第一次感到一种奇怪的动摇。
第二章 山风呼啸
卫生所的清晨是从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始的。
周雪晴揉着惺忪的睡眼打开门,门外站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怀里抱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孩子脸色潮红,呼吸急促。
"周医生,俺孙女烧了一宿,您给瞧瞧?"老太太的嗓音沙哑,眼里满是焦急。
周雪晴连忙让她们进来,引导孩子躺在诊疗床上。体温计显示39.5度,听诊器下肺部有明显的湿啰音。
"肺炎,需要抗生素治疗。"周雪晴转身去药柜找药,却发现常用的儿童抗生素已经所剩无几。
"张医生呢?"她问道。
"上山采药去了。"老太太回答,"他说山上的柴胡和黄芩能退烧。"
周雪晴皱起眉头。现代医学证明那些草药对细菌性肺炎效果有限。她给女孩打了一针现有的抗生素,又开了些退烧药。
"明天再来复诊,如果不见好,得去县医院。"周雪晴叮嘱道。
老太太连连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纸币:"多少钱?"
周雪晴看着那些钱,最多不超过五十块。她想起城市医院里动辄几百的诊疗费。
"十块就够了。"她轻声说。
老太太千恩万谢地走了。周雪晴站在窗前,看着祖孙俩慢慢走远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
中午时分,张德全回来了,背上的竹篓里装满了各种草药。他听周雪晴讲了小女孩的情况,点点头:"你处理得对。不过山里人穷,去县医院对他们来说是大事。"
"可如果抗生素不够..."
"所以我去采了这些。"张德全指了指竹篓,"西药不够时,中药能顶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总有它的道理。"
周雪晴想反驳,但想起医学院教授说过的话:"在资源匮乏地区,有时候不得不采用折中方案。"她默默帮张德全整理起草药来。
下午陆续来了几个病人——一个割伤手指的木匠,一个关节痛的老人,一个咳嗽不止的妇女。周雪晴处理着这些在城市医院会被分到各个专科的病症,感到既生疏又新奇。
傍晚,周雪晴正在整理病历,门外传来一阵骚动。几个村民抬着个担架冲了进来,担架上是个面色苍白的年轻男子,右腿血肉模糊。
"矿上塌方,石头砸了腿!"一个满身灰尘的汉子气喘吁吁地说。
周雪晴心头一紧,这伤势需要立即手术。她正要建议送县医院,张德全已经指挥村民把伤者抬到了诊疗床上。
"来不及送县里了,动脉破了,再拖腿就保不住了。"张德全冷静地说,同时迅速准备好器械,"周医生,你协助我。"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周雪晴目睹了这个山村老医生惊人的医术。在没有麻醉师、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张德全完成了清创、止血、血管缝合等一系列操作。他的动作快而精准,那双粗糙的手此刻稳如磐石。
"你以前是外科医生?"处理完伤者后,周雪晴忍不住问道。
张德全正在洗手,闻言顿了顿:"在部队当过几年卫生员,后来...自学的。"他没有多说,但周雪晴注意到老人眼中闪过一丝阴影。
夜深了,周雪晴主动留下来观察伤者的情况。张德全给她泡了杯茶,茶水里飘着几片不知名的草药叶子,味道苦涩中带着一丝甘甜。
"这是什么茶?"周雪晴问道。
"山上的野茶,加了些安神的草药。"张德全坐在对面的椅子上,灯光下他的皱纹显得更深了,"你今天表现不错。"
周雪晴摇摇头:"都是您在处理,我几乎帮不上忙。"
"冷静,果断,这就够了。"老人难得地多说了几句,"山里医生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多高,而是敢不敢承担责任。很多人怕出事,宁可把病人往外推。"
周雪晴想起医学院里教授反复强调的"规避风险",与眼前这个老村医的理念截然不同。
"您不怕...万一出事呢?"
张德全喝了口茶:"怕,当然怕。但比起怕,我更怕见死不救。"他抬头看着墙上斑驳的痕迹,"这墙上每一道裂缝,都记着一个我救不了的人。但那些救活的,他们会在你心里留下更深的印记。"
窗外,山风呼啸而过,吹得老槐树的枝丫敲打着窗户,像是某种无声的诉说。
周雪晴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张医生,您有家人吗?"
老人的手微微一顿:"曾经有。"三个字后,是长久的沉默。
周雪晴没有追问。她看着眼前这个倔强的老人,第一次感到一种深深的敬意。在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他独自坚守了四十三年,用那双粗糙的手托起了整个山村的健康。
"睡吧,明天还有得忙。"张德全起身,吹灭了油灯。黑暗中,他的背影显得格外孤独。
周雪晴躺在简易床上,听着伤者平稳的呼吸声,思绪万千。她想起自己来之前的抱怨和不满,想起对山村生活的嫌弃。此刻,那些情绪变得如此渺小。
手机屏幕亮起,是母亲发来的消息:"晴晴,你爸托人问了,市医院明年有名额,想办法把你调回来。"
周雪晴看着那条消息,久久没有回复。窗外,山风依旧呼啸,但此刻听来,却像是一种呼唤。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