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记忆
蒋海荣/安徽淮南
八月
心中涌上一股溪流
将南昌起义的红丝带
系在井冈山的枝头
秋收起义宣誓劳苦大众翻身
一把红伞
一条扁担
担起推翻三座大山的责任
天安门前五星红旗
迎风飘扬
反围剿战争
枪杆子打出来的江山
鲜血染成的红色记忆
一个崭新的中国在蜕变
红旗下的我啊
只能从方塘中找寻红光
还有红船上传递出的火炬
在我的诗文中
遗憾是没有抹蜜的赞歌
只有经历过冷暖黑暗
还有那千万志士的英雄
他们的名字叫革命先烈
记忆是伤痛
亦是鞭挞着前进的动力
记忆是珍惜
珍惜当下和平的岁月
珍惜一家人围坐的时光
珍惜着此刻
血色与星光交织的记忆史诗——评蒋海荣《永远的记忆》
蒋海荣的《永远的记忆》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铺展红色记忆的长卷。全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质朴有力的意象,让革命岁月的温度与重量直抵人心。
诗歌开篇便锚定“八月”这一标志性时间节点,用“溪流”的意象串联起南昌起义与井冈山的红色脉络,“红丝带”与“枝头”的隐喻,既赋予历史事件诗意的灵动,又暗示革命火种的生根发芽。“秋收起义宣誓劳苦大众翻身”一句,以直白的叙事勾连起历史的初心,让红色记忆有了坚实的情感基座。
中段聚焦革命历程中的具象符号:“一把红伞”“一条扁担”承载着推翻压迫的责任,“反围剿战争”“鲜血染成的红色记忆”则直面历史的残酷与壮烈。从“枪杆子打出来的江山”到“天安门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诗歌完成了从革命艰辛到胜利荣光的叙事跃迁,意象的递进间藏着历史的厚重逻辑。
最动人的莫过于现实视角的切入。“红旗下的我啊/只能从方塘中找寻红光/还有红船上传递出的火炬”,寥寥数语道尽当代人与革命历史的时空距离,却又以“方塘红光”“红船火炬”的意象,让这份记忆始终保持精神的热度。诗人拒绝“抹蜜的赞歌”,选择直面“冷暖黑暗”,这种清醒的历史观让诗歌更具真诚的力量。
结尾将“记忆”的内涵升华为双重维度:既是“伤痛”也是“鞭挞前进的动力”,既是“珍惜”也是对和平岁月的感恩。从“千万志士的英雄”到“一家人围坐的时光”,个人情感与宏大历史完成了温柔的对接,让红色记忆在当代生活中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
这首诗最珍贵的品质,在于它让“永远的记忆”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通过可触可感的意象、真挚朴素的情感,让革命历史的精神基因融入日常的生命体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