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笔
蒋海荣/安徽淮南
有谁告诉我
是否有一支笔
勾勒出不流泪的眼睛
永远展开笑颜
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
是否
留得住失去的光阴
故事结局是幸福圆满
是否
笔墨划过的伤痕
种在智慧之前
洞察世情冷暖后浅笑释怀
是否
有几分傲骨蘸着丹青
与妙笔牵手刻下不朽
取黄河长江为汁
三川五岳为砚
书尽爱我中华之丹心
以笔为杆
磊落为翼
知识为舟
扬眉于教育之下
未来知否知否
不知否
待未来执笔润岁月
莫伤了一颗种子
挡住了一束光
笔笔如刀
句句珠玑
待芳华盛
尘世清
你我以笔点醒世界
诗评:蒋海荣《有没有一种笔》—— 以笔为炬,照亮岁月与丹心
蒋海荣的《有没有一种笔》以“笔”为核心意象,串联起对情感、时光、生命、理想的多重追问与抒怀,笔锋从个人情愫渐至家国情怀,在层层递进的哲思与豪情中,赋予“笔”超越工具的精神内涵,读来余韵悠长。
一、初心之问:笔尖承载的情感与时光之愿
开篇以反复的追问切入:“是否有一支笔/勾勒出不流泪的眼睛/永远展开笑颜”“是否/留得住失去的光阴/故事结局是幸福圆满”。这里的“笔”被赋予了治愈伤痛、定格美好、挽留时光的浪漫期待,既是对理想情感状态的向往,也藏着对生命中遗憾的温柔弥补之愿。诗人以朴素的疑问,将“笔”与人类最本真的情感需求相连,让意象一开始便带着温度。
二、哲思之境:笔墨间的通透与傲骨
随着诗意推进,“笔”的内涵逐渐深化。“是否/笔墨划过的伤痕/种在智慧之前/洞察世情冷暖后浅笑释怀”,将“笔墨伤痕”与“智慧”“释怀”关联,暗指经历世事后的成长与通透——笔不仅能记录伤痛,更能在时光沉淀中化为洞察世情的智慧,最终归于“浅笑释怀”的从容。而“是否/有几分傲骨蘸着丹青/与妙笔牵手刻下不朽”,则赋予“笔”精神品格,让“傲骨”与“丹青”相融,使笔墨成为不朽精神的载体,境界由此提升。
三、豪情之志:以笔为翼的家国与理想
笔锋一转,诗人将“笔”的格局从个人哲思拓展至家国情怀与理想追求。“取黄河长江为汁/三川五岳为砚/书尽爱我中华之丹心”,以山河为笔墨,书写爱国赤诚,让“笔”成为抒发家国情怀的豪迈工具,意象雄浑壮阔。紧接着“以笔为杆/磊落为翼/知识为舟/扬眉于教育之下”,则将“笔”与教育理想相连,赋予其传承知识、塑造品格的使命,让“笔”的意义在现实责任中落地生根。
四、未来之诺:以笔润世的期许与担当
结尾“待未来执笔润岁月/莫伤了一颗种子/挡住了一束光”,将“笔”比作呵护成长、播撒希望的力量,暗含对教育者或文化传承者的期许——用笔滋养而非伤害,用文字照亮而非遮蔽。最终“笔笔如刀/句句珠玑/待芳华盛/尘世清/你我以笔点醒世界”,以“笔如刀”的锐利与“珠玑”的珍贵,赋予“笔”改造世界、唤醒人心的力量,让全诗在对未来的憧憬中收束,留下激昂而温暖的余韵。
整体评鉴
全诗以“笔”为线索,情感从个人的温柔期盼,到生命的通透哲思,再到家国的豪迈情怀与理想的坚定担当,层层递进,脉络清晰。语言兼具抒情的细腻与咏志的铿锵,意象从“不流泪的眼睛”到“黄河长江为汁”,从小我到大我,过渡自然。“笔”在诗中既是情感的寄托、智慧的载体,更是理想的工具、精神的象征,最终升华为“点醒世界”的力量,让这首诗在追问与抒怀中,充满了对文字力量的信仰与对生命价值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