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处的相遇
文/尹文举
2025年7月23日(已巳年六月二十九)的晚上,吃完晚饭,我正伏案整理一篇关于“路”的文章题材,一个突然的电话打断了我的思路。接完电话,我打开微信发现有苏延清先生发来的信息,信息是一连串书藉的图片,书的副页附有题字和印章。我顿觉有点迷茫,迷茫中也有些许的猜测,开始试探着打了一个招呼,苏老师回复说:马老给你赠了一本书,是他自己写的,过两天我再找几本你喜欢的,然后说个地方,你托定西可靠人取上。
此时此刻,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和激情一起涌上我的心头,内心满是喜悦与感动,感动得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马宝珊老先生大名久仰,慕名已久却无缘识荆,相互之间素不相识,但幸运的是我们同座“西岩”,他的大作我常有拜见,先生如此美意,让我欲加敬仰!
次日,他如约而至,在他选定寄放的地点给我发了寄存的照片和位置。
让我更加感慨的是,在他寄存完的第二天,他再次重返原地,将两本杂志(《定西文化和安定文化》)一同打包寄放,并且再次的告知于我。苏老师如此体贴入微关爱有加,让我感慨不已!
我在疑惑中有个斗胆的猜测,我一十足的乡愚,蒙受如此抬爱,定当还是“西岩”的牵线搭桥,我与两位先生从未有过谋面,但能授此厚礼,是我此生最美的意外。
有一句话很真切:高尚的人,上至官员,下至平民,始终展现的是平易近人的品质。
我和苏老师通过几次电话,但从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过,这次新集团访调研,数月之前他就有过电话预约,但遗憾的是由于特殊情况没能如愿。
马老先生大名久仰,他的书法以及好多作品网上常有拜读,但因马老身份特殊,自己也就没有多余的奢念和奢想。
苏老师是个大忙人,除了职业上的工作而外,他还常常在百忙中抽出一些时间赴往各地调研、考察,撰写论文、编辑来稿等等。鉴于太忙,所以,有些话题不便多问,尽量不做打扰。
两位先生此行此举,于我是一个惊喜和意外,喜的是,如此大名鼎鼎的人物,给予我如此荣誉,是我莫大的荣幸;意外的是,茫茫人海,如雾霭重重,一个转角,美好与我碰了个满怀,莫非是前世的缘分在此间苏醒!
赠书有两位先生的印章和题字,《定西文史资料》和《安定文史资料》以及两本杂志都有苏延清先生亲手盖的印章,一个个鲜红的印章就像一朵朵小红花落在书的页面上,一块章,一种意境。章者,亦如茶香,茶者,养人养心。
《定西城隍志》亦有马老亲笔题写的真迹和印章,“呈:尹文举先生道鉴”,笔力千钧如龙蛇舞动,铁画银钩力透纸张,大字谦逊而钢劲有力。
承蒙厚爱,深感荣幸,一个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文人雅士、文坛泰斗;一个是修行佛法且在书法等多个领域卓有成效的老人,能平易近人,慷慨解囊,有此善意,不胜感激!感激之余,还要感谢苏延清先生主持的“西岩茶座”的牵线搭桥,有幸能与两位相遇又相识,我甚感欣慰,“同在屋檐下,共享艳阳天”,有了更多的机会交流与学习。
“赠书如赠宝,情谊比天高”,收到两位先生赠与的书籍,我深感荣幸。这些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更是智慧和灵感的结晶,知识的宝库,更多的还是对我的关怀和抬爱!
在这个信息时代,书籍的阅读价值越来越被人们忽视,怱略了纸质书籍所能带给人们内心的满足和灵魂上的愉悦。纸质书承载着文字纸张所能营造的浓郁氛围,纸张的触感、书本的墨香给人一种特有的体验。我视书为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珍贵书籍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特别是馈赠的书籍更有价值,书页上两位先生鲜红的印章,以及题字,我视同至宝,将会永远保存。
小心翻开书的每一页篇章,如同抚摸历史的纹路,珍惜书中的每一个跳动的字符,认真阅读,汲取其中的精华,不辜负恩师的一片苦心,我也会以老师为榜样,不断追求知识,提升自己,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多一份珍惜,便会多一份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