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渊吟》
一笔藏锋十七年,
沙痕浪迹写千篇。
寒芒乍破幽冥夜,
方见当年铁砚穿。
---
第一章 千钧一笔
海风裹挟着咸腥气穿过破旧的窗棂,十七岁的云不器蹲在灶台前,小心翼翼地将最后一把柴禾塞进灶膛。火苗"噼啪"跳动着,映亮他额角尚未痊愈的鞭痕——那是三天前渔霸陈三爷的"教训"。
"小云子!老子的鱼脍怎的还没好?"外间传来醉醺醺的吼叫。云不器抹了把额汗,砂锅里的鱼汤正咕嘟冒泡。他刚要起身,忽听海边礁石滩传来"砰"的闷响,似有重物坠海。
抄起门后的鱼叉,少年赤脚奔向滩涂。月光下,一个黑袍人正随浪起伏,腰间铁笔撞在礁石上铮铮作响。云不器瞳孔骤缩——那铁笔末端刻着判官纹,竟是江湖传闻中的"铁笔判官"程砚青!
"咳咳..."将人拖回茅屋时,黑袍客突然睁眼,铁钳般的手扣住云不器腕脉。少年疼得眼前发黑,却见对方胸前衣襟渗着诡异的蓝血。
"小友...借宝地疗伤..."程砚青咳出半口冰碴,袖中抖落三枚金叶子,"莫声张..."
灶火渐弱时,云不器翻出父亲遗留的伤药。转身刹那,寒光倏地抵住咽喉。铁笔在喉结前三寸凝住,程砚青目光如电:"云天问的'回阳散'?你是他什么人?"
---
第二章 三年画沙
腊月里的海风像淬毒的刀子。云不器跪在礁石上,铁笔在沙地划出第一千八百道横线。潮水涌来,痕迹转瞬即逝。
"所谓千钧笔法,重意不重形。"程砚青的声音混在浪涛里,"当年你父亲以树枝破金钟罩,全凭这一式'铁锁横江'。"
笔锋突然滞涩。云不器虎口崩裂,却见师父铁笔轻点他肘间曲池穴。一股暖流顺经脉游走,沙地上"横线"竟深入礁石三分。
"劲走少阳,意贯少商。"老人突然剧烈咳嗽,蓝黑色血沫溅在雪浪上,"记住,招式是死的..."话音未落,三枚透骨钉破窗而入!
云不器本能地横笔格挡。"叮叮叮"三声脆响,铁笔应声而断。最后一枚透骨钉擦过程砚青咽喉,带起一蓬血花。窗外黑影一闪而逝,只余腥甜气息缠绕鼻尖——正是三年前那毒伤的味道。
---
第三章 血染琅琊
"这就是你说的剑圣遗冢?"晏明夷踢开脚边白骨,青铜灯台映亮他半边银色面具。十八岁的云不器摩挲着石壁剑痕,突然挥断笔点向某处凹槽。
机关轰鸣声中,整面石壁翻转现出棋局。残局旁题着两行血书:"九渊深锁千秋雪,一笔能开万古天。"
"是父亲的字迹!"云不器声音发颤。晏明夷却突然按住他肩膀:"小心!"三支乌羽箭擦着发梢钉入石壁,箭尾红绸绣着狰狞鬼面。
二十余名黑衣人潮水般涌入墓室。云不器断笔横划,三年来日夜不辍的"铁锁横江"竟激起风雷之声。冲在最前的刀客喉间绽开血线,眼中还凝固着惊诧。
"天罗教办事,闲杂退散!"为首的紫面老者阴笑甩袖,晏明夷突然闷哼跪地,右肩浮现幽蓝掌印。云不器瞳孔骤缩——这掌印与程师父当年的毒伤一模一样!
---
第四章 残阳如血
"你父亲...不是寻常渔夫..."晏明夷嘴角不断溢出黑血,手中却不停拆卸机关锁,"二十年前...九渊剑庄..."
青铜匣弹开的瞬间,整座古墓开始震颤。云不器展开泛黄的《九渊剑谱》中卷,最后页赫然画着婴儿襁褓,旁边题着:"此子身负九渊真气,诸君慎之。"
紫面老者突然狂笑:"果然在此!"毒掌挟腥风拍向少年后心。晏明夷银面具炸裂,露出与云不器七分相似的面容,用身体挡住了这致命一击。
"走..."垂死者塞来半块玉珏,"去少林...找..."话音未落,天罗教众已挥刀砍下。云不器怀中剑谱突然无风自动,三年来画沙的千钧笔意竟与壁上剑痕共鸣,石室顶部轰然塌陷!
烟尘中,少年抱着渐冷的躯体,断笔在岩壁刻下深深血痕。远处传来潮声,像极了他练笔那些年的涛声。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