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正在中国顶尖学府掀起波澜。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起全面取消绩点制,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既有评价体系的革新,更是对"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亟需反思:大学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绩点制异化的深层逻辑。绩点制的问题不仅在于制造了"分分必争"的焦虑,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扭曲的学习文化。当0.1分的差距可能决定保研资格时,学生自然会把精力放在如何"取巧"而非"求知"上。这种异化现象背后,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优质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是简单量化评价与管理便利需求之间的妥协。

等级制的可能与局限。改用等级制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过度竞争,但其效果取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值得关注的是,北大方案中特别强调"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自主选择评价方式",这一弹性设计为多元化评价留下了空间。然而,如果后续的升学、就业等环节仍然沿用传统的筛选逻辑,改革效果恐将大打折扣。

重建教育生态的多元路径。真正的改革不应止于评价方式的改变,而应着眼于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而非静态结果;拓展发展通道,让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培育健康的学术文化,让学习回归对真理的热爱而非功利算计。
当前,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如MIT的"通过/不通过"选课制度、耶鲁大学的"能力档案"评估等。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而非塑造千人一面的"优秀模板"。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筛选,而是唤醒。北大取消绩点制的意义,不仅在于破除"分数崇拜",更在于重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当我们的大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包容不同的成长节奏,才能真正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这需要教育者的智慧,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本网蓉城7月29日电 □ 黄军 东华 )
本文实习编辑: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