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在电影创作中,取景地的选择对于影片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1938年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等院校迁徙至粤北坪石这一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坪石先生》,若将皈塘老区作为取景地,无疑是极具战略眼光与深远意义的选择,其背后有着诸多深刻且必要的理由。
历史还原度高,增强真实质感
1938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山大学等院校被迫迁徙至粤北坪石,而皈塘老区正是当时重要的办学地点之一。这里承载着那段特殊历史的厚重记忆,能够1:1还原40年代的校舍场景。当镜头扫过那些古朴的建筑,仿佛能看见当年师生们在战火中坚守教育的身影。每一块砖石、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这种真实的历史场景,无需过多的后期修饰与搭建,就能为影片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坚守,大大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这种高度的历史还原,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更是为观众呈现一部真实可信、触动心灵的佳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域文化契合,紧扣叙事核心
皈塘村等地宛如一座岭南文脉遗迹的宝库,与影片“教育大家在战火中坚持办学”的叙事核心完美契合。岭南文化独特的韵味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教育大家们选择在皈塘老区坚持办学,正是这种地域文化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古老的祠堂、传统的民居,这些岭南特色建筑见证了当年的教育奇迹,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影片在皈塘老区取景,能够借助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深入挖掘岭南文化与抗战时期教育坚守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叙事更加生动、深刻,让观众在感受历史的同时,领略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影片所传达的核心思想。
拍摄条件优越,多方协作助力
拍摄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良好的拍摄条件支持。乐昌市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影片在皈塘老区取景提供了坚实保障。当地政府联合摄制,积极协调场地,在三星坪村、皈塘村等地搭建仿古建筑群。这种政府层面的支持,不仅解决了拍摄过程中场地选址、协调等诸多难题,还能高效地搭建出符合影片需求的场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同时,当地政府的参与,也能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为影片拍摄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帮助,营造良好的拍摄氛围。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能够确保拍摄工作顺利进行,为影片的高质量制作提供有力支撑。
宣传联动双赢,推动文旅发展
《坪石先生》作为一部以特定历史为背景的影片,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选择皈塘老区作为取景地,对于提升韶关及乐昌的文旅知名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影片的拍摄与传播,皈塘老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将呈现在全国乃至全球观众面前,吸引更多人关注这片土地。观众在被影片所感动的同时,也会对取景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前往实地游览的欲望。这将有力地推动韶关及乐昌的地方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当地丰富的文旅资源也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两者相互促进,形成宣传联动的良好效应,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综上所述,《坪石先生》电影选择皈塘老区取景,是基于历史还原、文化契合、拍摄条件以及宣传联动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一选择不仅能够为影片带来更高的艺术价值,还能为地方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是一个明智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
注:笔者也作为群众演员,参与了《坪石先生》电影“角色”,期待8月15日薪火上映见。当然更渴望再拍摄一部《坪石大捷》之电影,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