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耿明

月光织就的精神原乡
——论《月是故乡明》的乡愁叙事与生命哲思
作者 富有
在部文增的散文《月是故乡明》中,中秋的月光化作一条银丝,将漂泊者的思绪牵引回松花江与拉林河畔的故土。作者以诗性的笔触和深沉的哲思,在明月的光影流转间,编织一幅充满乡愁的精神图谱。文章超越了单纯的思乡之情,在时空的交错与记忆的沉淀中,探寻着人类精神原乡的永恒命题,展现出对生命本真与情感归属的深切追寻。
月光意象中的乡愁密码
文章以中秋月夜为叙事切入点,将“月”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当作者在异乡街头邂逅如银月色,一句“你可是我故乡的那轮明月吗”,瞬间打开了情感的闸门。故乡的月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天体,而是承载着童年欢乐、少年梦想、亲友温情的情感载体,成为联结游子与故土的精神纽带。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故乡月夜的独特景致:“辽阔的原野一望无际,宁静高远”,月光下的追逐嬉戏、漫步畅谈、亲友欢聚,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被月光镀上一层朦胧而温暖的滤镜。“举杯邀月”“凝眸望月”的举动,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传统文化中的月亮意象相融合,使乡愁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月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心灵的寄托,是漂泊者在异乡寻找归属感的精神图腾。
时空交错中的记忆重构
文章巧妙运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在现实与回忆的穿梭中,重构出故乡的完整图景。作者以“十二年,弹指一挥间”为界,将生命历程划分为故乡的“在场”与异乡的“缺席”。在异乡的日子里,“高楼林立”遮挡了观月的视线,忙碌的生活“掩埋”了思乡的情绪,这种物质环境与精神状态的双重异化,反衬出故乡在记忆中的纯粹与美好。
记忆中的故乡月夜被赋予了永恒的诗意:儿时的天真、少年的梦幻、亲友的欢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精神乌托邦。然而,现实中的故乡已物是人非——“白发老娘”长眠,“老屋早易主”,这种时空错位带来的失落感,加深了乡愁的浓度。但正是在这种失落中,作者完成了对故乡的重新定义:故乡不再是具体的地理空间,而是由记忆、情感和文化共同构筑的精神原乡。
情感共鸣中的生命哲思
文章超越了个人化的乡愁表达,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性思考。“风是故乡暖,月是故乡明”,这句质朴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类对故乡的眷恋,本质上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寻。在异乡的漂泊中,人们不断与异化的现实抗争,而故乡的月光则成为照亮心灵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回归生命的原点。
作者通过对月亮的反复咏叹,揭示了人类情感归属的永恒命题。月亮作为亘古不变的天体,见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作者将思念托付给明月,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不仅存在于游子与故乡之间,更存在于所有渴望精神归属的心灵之间。
诗意语言中的美学境界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展现出浓郁的诗意与浪漫色彩。作者巧妙化用古典诗词,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等,将传统文化意象与现代情感表达相融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同时,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字充满画面感和感染力:“月光如水般洒满大地”“风里裹挟着故土的气息,风里飘荡着故乡稻谷的芳香”,这些诗意的描写,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的意象,营造出优美的美学境界。
文章的结构如同一首舒缓的抒情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从异乡望月引发乡愁,到回忆故乡的美好时光,再到现实与记忆的碰撞,最后以托月寄思作结,情感层层递进,意境步步升华。这种结构设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更使乡愁的表达具有了交响乐般的层次感。
部文增的《月是故乡明》以月光为线索,编织出一幅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乡愁画卷。文章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中,折射出人类对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展现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作品犹如一剂良药,治愈着人们漂泊的心灵,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故乡的月光永远是我们精神的栖息地,是生命最温暖的归处。
作者简介
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处女作《走在田野上》,发表在《1993中国诗坛》上。这篇作品曾多次获奖,2005年,被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和华夏学术杂志社编入《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学术卷,并荣获“中国当代优秀学术成果奖”。
2005年8月,荣获“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授予“国际优秀创新学术成果”金奖。
1994年,诗作《爱情三部曲》《恋痕》等连续发表在《大陆爱情诗百家》上。同年,被中国诗书画研究院授予“百家爱情诗人”荣誉称号,并获得文学报刊编辑资格证书。
1998年10月,被吸收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2002年10月,荣获国际华文文学荣誉作家诗人卡:(编号:0207)。同时,被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6年7月荣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文学艺术金奖”,并被授予“中国文艺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由中国诗人报编辑出版的个人诗集《心灵的颤音》,被2007年中国作家创作成果报告组委会评为金奖,并提名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知名作家的称号。
2007年3月《温总理印象记》在报纸和网络上公开发表,并荣获国务院新闻办特殊嘉奖,同时赢得了新华社高度好评。2019年荣获中国文化建设委员会授予《国家文化建设贡献人物》奖等。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八十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附:
月是故乡明
作者 部文增
时值中秋,朋友相聚,小酌畅饮,不觉天色已晚。带着几分酣醉,徜徉于大街上。
此时,几近子夜,只见月光如银,大地如洗,一轮明月悄悄爬过柳梢高高悬挂天空。凝望苍穹,一股思乡情愫油然而生。
仰望明月,陌生而又熟悉。啊!明月,你可是我故乡的那轮明月吗?
我的家乡地处松花江流域,拉林河畔,那里没有奇峰罗列,更没有名山大川。辽阔的原野一望无际,宁静高远,只有到了夜晚,皎洁的明月,闪闪的繁星,才是最靓丽的风景线。我们邀明月从地平线上升起,又送它从地平线上降落。静谧的夜晚,月姑娘曾讲述过多少浪漫的故事,演绎过多少岁月的欢乐?曾记得,月光下,和儿时的小伙伴一同追逐童年的天真快乐;曾记得,月光下,和少年同学漫步于村路屯头,放飞多少奇异的梦幻;曾记得,月光下,聚亲人,会朋友,开怀痛饮,共赏花好月圆,尽享喧嚣尘世的喜与欢。
家乡的月啊!永远那么明亮,那么皓洁;家乡的月啊!永远那么温柔,那么亲切。
怎能忘,月光下,与文选、文军大哥等亲友开怀畅饮,围聚桌前,举杯邀月,齐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怎能忘,与信海、英烈、向武诸兄弟把酒临风,凝眸望月,同唱:“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怎能忘,中秋夜,阖家欢聚,笑声朗朗,尽享天伦之乐,共叙手足情长。
家乡的明月啊!你永远是我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家园;家乡的明月啊!你曾带给我多少幸福,多少希望?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为生计,告别故里,置身他乡。或许是每日里忙碌于工作,无暇观月?或许是街旁的高楼林立,挡住了视线,无法看到那轮月亮?或许是为了把那份纷乱的思绪掩埋,无心搭理这寂寞嫦娥?我似乎再也没有看见过像家乡那么明亮的月亮,可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又怎能在我的心头消逝呢?真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中秋的情景,又怎能不令人惆怅?再也无法听到白发老娘哼唱那首亘古不变的《摇篮曲》,再也无法享受父母双双倚在大门口,翘首将儿张望,父母已长眠,老屋早易主。可我的心为什么依然在那方热土?我的梦为什么依然在故乡?忙碌的兄弟姐妹,你们是否牵念着远在他乡的游子?曾经的挚友亲朋,你们现在的心情是否舒心、欢畅?远在异地他乡的儿子,永远是父亲的牵挂与希望。啊!亲人,如果你们有和我一样的心绪,就请望一望今晚的月亮。
月光如水般洒满大地,海风中似乎传来声声呼唤。风里裹挟着故土的气息,风里飘荡着故乡稻谷的芳香。“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千般思绪,万般愁情,怎一两句诗可囊括?
“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皎皎中秋夜,就把我的思念拜托给今晚的月亮吧!同时把一份祝福捎送给我月光下的亲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最美故乡景,最亲故乡人,风是故乡暖,月是故乡明。
作者简介
部文增,笔名大山。一个沐浴拉林河水长大的人。一生无所求,以读书为乐,以写作为趣。系松原市作协会员,扶余市作协会员。曾出版散文集《拉林河畔我的家》。愿借手中钝笔,描绘晚霞余晖。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吉林名人名企研修院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沈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