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法偈》
非为利益近法筵,
岂向莲台种福田。
云卷云舒原自在,
月圆月缺本天然。
狐听梵呗三生悟,
人破尘缘一指禅。
若问西来真意旨,
落花流水两无言。
————
《鹧鸪天·青娥听法缘》
古刹云深月色寒,
书生偶遇玉人颜。
琴声暗度无求旨,
佛影轻摇有相禅。
狐报德,法通玄,
雷音破妄见真源。
听经不为菩提树,
一瓣心香自在天。
————
第一回 古寺遇仙
话说大宋年间,江南有位书生姓柳名静尘,字无染,生得眉目如画,性情淡泊。这年秋闱不第,他也不甚在意,只收拾了书囊,往天台山访友散心去。
这一日行至深山,天色已晚,忽见松林深处露出一角飞檐。柳生拨开荆棘走近,原是一座古寺,门额上题着"净业禅寺"四个斑驳大字。寺门半掩,内中隐隐有诵经声传出。
柳生整了整衣冠,轻叩门环。不多时,一位白眉老僧开门,见是个书生,合十道:"施主何事?"
柳生作揖道:"晚生赶路错过宿头,想在宝刹借宿一宵,不知可否?"
老僧打量他片刻,点头道:"出家人慈悲为怀,施主请进。"便将柳生引入一间净室,又命小沙弥送来素斋茶水。
用罢晚饭,柳生闲步庭院。这古寺虽显破败,却收拾得极是洁净。忽见偏殿窗内透出灯光,隐约有人影晃动。柳生好奇走近,透过窗缝窥视,却见一位素衣少女正在灯下抄写经卷。
那少女约莫十七八岁年纪,肤若凝脂,眉目如画,一头青丝只用一根木簪松松挽着。她抄经时神情专注,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展颜微笑,竟比那画上的仙子还要灵动三分。
柳生看得呆了,不觉脚下踩断一根枯枝。"咔嚓"一声,惊动了屋内人。少女抬头望向窗外,柳生慌忙退后两步,正不知如何是好,却听屋内传来老僧的声音:"青娥,天色已晚,该歇息了。"
少女应了一声,收拾经卷起身。柳生这才知道她名叫青娥,却不知与老僧是何关系。正疑惑间,忽听身后有人道:"施主还未歇息?"
柳生回头,见是老僧,忙施礼道:"晚生贪看月色,不觉耽搁了。"老僧笑道:"山中秋夜寒凉,施主还是早些安歇为好。"柳生称是,随老僧回到客房。
躺在床上,柳生辗转难眠,脑海中尽是那少女抄经时的倩影。忽闻窗外传来一阵琴声,如泣如诉,似有无限心事。柳生披衣起身,循声寻去。
转过回廊,见月下一座小亭,青娥正抚琴其中。月光如水,照得她肌肤莹润,衣袂飘飘,恍若姑射仙子。柳生不敢惊动,只站在暗处静听。
琴声忽止,青娥轻叹一声:"听法,不是说天天听法,对我就一定有什么利益,我就开什么智慧了,不是这样。"她抬头望月,继续道:"真正信佛、信法的人,不希望得到什么利益、什么好处;你若想得到好处,得到利益,这还是有贪心。"
柳生听得心头一震,忍不住走出阴影,拱手道:"姑娘此言,深得佛法三昧。"
青娥见有人来,却不惊慌,只微微一笑:"原来是柳公子。夜半偷听女儿家心事,可不是君子所为。"
柳生面上一红,忙道:"在下被琴声所引,冒昧打扰,还望恕罪。"
青娥示意他坐下,道:"公子既通佛法,可知我刚才所言出自何处?"
柳生思索片刻,摇头道:"惭愧,在下虽读过几卷佛经,却不记得有此妙语。"
青娥掩口轻笑:"这是我听寺中老和尚讲法时自己悟的。他说世人拜佛,多是为求福报,这心就不纯了。"她顿了顿,又道:"要能心不贪而常常听法,常常听法还没有贪心;拿学习佛法作为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正常的功课一样,不要有所求。"
柳生听得入神,不禁赞道:"姑娘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慧根,实在令人敬佩。"
青娥却摇头:"我算什么慧根?不过是..."话未说完,忽听远处传来老僧的咳嗽声。青娥神色一变,低声道:"祖父醒了,公子请回吧。"说罢抱起瑶琴,飘然而去。
柳生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心中怅然若失。回到房中,窗外月光依旧,琴声却不再响起。
第二回 佛前论道
次日清晨,柳生早早起身,想到佛堂礼佛。推门而入,却见青娥已跪在蒲团上诵经。晨光透过窗棂,为她镀上一层金边,恍若菩萨现世。
柳生不敢打扰,只在一旁静立。待青娥诵经完毕,才上前施礼:"姑娘虔诚向佛,令人钦佩。"
青娥起身还礼:"公子谬赞了。我不过是..."她忽然住口,目光落在佛龛后的壁画上。柳生顺着她视线看去,见画的是《法华经》中"火宅喻"一段。
"世人皆在火宅中而不自知。"青娥轻声道,"争名逐利,如同小儿在着火的房子里嬉戏。"
柳生点头:"姑娘说得极是。只是在下有一事不明——既然知道是火宅,为何不速速逃离?"
青娥转头看他,眼中闪过一丝异色:"公子此问切中要害。只因世人贪恋火宅中的玩具,宁可被烧也不肯放手。"她指向壁画一角,"你看这小童,手中紧握的不过是个泥娃娃。"
柳生心中一动:"姑娘此言,莫非暗指在下科举不第之事?"
青娥笑而不答,只道:"你有所求,那就是妄想;妄想生出来,就与道不相合。"
柳生如遭雷击,呆立当场。他此番落第,表面虽不在意,心中实有不甘。此刻被青娥一语道破,顿觉羞愧难当。
正欲再问,忽见阳光斜照进来,青娥脚下竟无影子!柳生大惊,揉了揉眼睛再看,影子又分明在那里。他心中疑惑:"莫非是我眼花了?"
青娥似有所觉,忽然道:"时候不早,祖父该用早膳了。"说罢匆匆离去,留下柳生一人站在佛堂中,思绪万千。
用过早斋,柳生向老僧辞行。老僧也不挽留,只道:"山路崎岖,施主小心。"柳生四下张望,不见青娥踪影,心中怅然,只得背起书囊上路。
行至山腰,忽见前方一块青石上坐着个熟悉的身影。走近一看,正是青娥。她今日换了身淡绿衣裙,衬得肌肤如雪,比昨夜更添几分灵动。
"姑娘怎在此处?"柳生惊喜道。
青娥笑道:"特来送公子一程。"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包袱,"这是我自己抄的《金刚经》,赠与公子路上参详。"
柳生双手接过,只觉入手轻若无物。打开一看,经文字迹娟秀,墨香犹存,更夹着一缕若有若无的幽香。
"多谢姑娘厚赐。"柳生郑重收好,"不知何时能再聆听姑娘讲经说法?"
青娥望向远方云海,幽幽道:"缘分如云,聚散无常。公子保重。"说完转身欲走。
柳生急道:"姑娘且慢!昨夜听姑娘论法,受益匪浅。在下斗胆请问,姑娘与老禅师究竟是何关系?为何..."
青娥回首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公子以为我是人是鬼?"不等柳生回答,她已飘然远去,转眼消失在云雾之中。
柳生呆立良久,才继续赶路。傍晚时分,终于到达友人住处。友人姓陈,是个隐士,见柳生来访,十分欢喜。
饮茶间,柳生说起古寺奇遇。陈隐士听罢,面色微变:"你说的净业禅寺,早在二十年前就已荒废,哪来的僧人居住?"
柳生大惊,取出青娥所赠经卷为证。陈隐士展开一看,忽然脸色大变:"这...这墨迹新鲜,分明是新近所写!"
当夜,柳生辗转难眠。三更时分,忽闻窗外有人轻唤:"柳公子..."声音熟悉,正是青娥。
柳生推窗一看,月光下青娥立在院中,衣袂飘飘。她轻声道:"公子勿惊,我来是为说明真相。"
柳生刚要开口,忽见青娥身形渐渐变化,转眼间竟化作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那狐狸口吐人言:"我乃山中修行百年的狐仙,因慕佛法,常去寺中听经。那老僧早知我身份,却从不点破。"
柳生虽惊不惧,问道:"那为何现身与我?"
白狐眼中闪过一丝柔情:"二十年前,公子前世曾救我一命。今世特来报恩,见公子为功名所困,故以佛法开导。"它顿了顿,"那夜所言'不贪利益而听法'之语,实是我百年修行所得。望公子谨记。"
说罢,白狐拜了三拜,化作一道白光消失在月色中。
柳生从此看破功名,专心修行。后有人见他在天台山结庐而居,常有白狐相伴听经说法,遂成一段佳话。
正是:听法不为求利益,无心恰恰是真心。若问其中真消息,明月清风好找寻。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