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城人民路的家和友饭店,是上寺店东沟人开的小馆子。门脸不大,却因地道的家常菜成了乡党们的“根据地”。尤其那些好酒之人,总爱聚在这里——无需客套,不论礼仪,骰子一掷、酒拳一摆,便是酣畅淋漓的痛饮;若逢二三知己,亦可浅斟低酌,就着故事下酒,任微醺的暖意漫过眉眼。这方寸之地,盛着半日清闲,更盛着漂泊之人最贪恋的烟火气。
酒这东西,说来也怪。明知琼浆不及甘醴,大醉胜似大病,可人们总在醒酒后再度举杯。年轻时总想灌醉挚友以示亲厚,后来才懂,酒文化的真谛原在“交际”二字。在这方小店里,乡党们的推杯换盏有时是喜事的锣鼓,有时是愁绪的药引。酒液晃动的光影里,照见的是毫无伪饰的信任,是山民特有的粗粝温情。
饭店对面,马虎生开的超市是另一处“情报站”。谁家婚丧嫁娶,不等通知便已传遍——若在抗战年间,这两处必是绝佳的地下联络点,两位老板定能挂上“革命功臣”的勋章。上寺店本就是红色热土,1946年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的卢灵洛县政府旧址至今矗立,山墙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匾仍泛着赤诚的光。
这方水土养出的人,骨子里刻着团结二字。山高沟深的生存环境,反淬炼出上寺店人吃苦耐劳的筋骨。县城里闯出名号的佳美日化、丽姿名品、粥王府饭店,背后都是走出大山的倔强身影。外乡人常赞“高山出鹰鹞”,却不知那鹰鹞的翅膀,是被贫瘠的山风硬生生刮硬的。
如今再回望那片红色热土,新修的水泥路已盘山而上,但岩缝里钻出的连翘花依然黄得耀眼。超市门口的麻将声、小饭店飘出的炒辣子香、乡音浓重的笑骂声,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这方人从未丢掉自己的根。那些散落在县城各处的上寺店招牌,恰似一枚枚勋章,别在岁月泛黄的衣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