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微露之际,洛阳城东白马寺的晨钟尚未敲响,邙山已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山间松柏郁郁苍苍,层层叠叠的梯田顺着山势蜿蜒伸展。偶尔惊飞的鸟儿,掠过历代帝王陵寝的残碑断碣,于朝霞之中划出一道历史的弧线。
漫步在古都洛阳城北的邙山之上,您脚下所踏之处,是秦砖汉瓦堆砌的帝王将相陵寝之地,随意一铲,或许就能触及唐诗宋词里风花雪月的诗词名人归葬之所。
关于邙山岭究竟有多少古墓葬,民间有句戏言——“跺一脚就惊动三皇五帝,刨一镐满是秦砖汉瓦”。
据统计,北邙共有古代墓葬数十万座,“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被视为人生一大幸事。
自东周至五代,40多位帝王、千余名历史名人在此长眠,堪称“中国帝王谷”。

在北邙众多帝王陵墓中,南唐后主李煜亦埋葬于此。他的词作广为后人传颂,从帝王沦为囚徒,从风花雪月走向悲凉,李煜在此走完了他的一生。
五代十国后期,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大周后娥皇,因幼子夭折而染病在身。其小妹周薇因此得以进宫,探视并悉心照料。
后主李煜虽治国理政方面有所欠缺,甚至被指不务正业,但在诗词歌赋领域,却是天赋异禀的天才词人。彼时年仅十五岁的妻妹周薇,倾慕李煜的才华。进宫后,二人一见钟情,活泼天真的周薇,深得后主喜爱。
李煜曾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此词生动描绘出少女周薇赤着脚、手提绣鞋,小心翼翼、娇羞万分,生怕被人察觉而赴约的情景。
当时,29岁的大周后得知此事,病体与悲愤交加,她面朝里壁,直至离世,都未再看小妹一眼。此后,李煜下诏将周薇接入宫中,立为皇后,即小周后。
公元975年,面对宋军大兵压境,已向大宋称臣、自降为南唐国主的李煜,在惶恐不安中仓促与宋军应战,终因战败而被俘,南唐就此为宋所灭。
随后,南唐国主李煜率王公大臣、公主嫔妃,从江南金陵被押往宋都开封。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这首词真切地抒发了李煜内心的惶恐不安,以及他对亡国的独特感受,自是不同寻常。

976年,宋太祖赵匡胤蹊跷驾崩。关于赵匡胤之死,《宋史》仅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正史寥寥12字,未对死因作任何说明。
其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太宗。太宗册封李煜为违命侯,小周后为郑国夫人。依照大宋礼制,每逢重大节假日,朝中获封号的大臣与夫人须进宫朝拜圣上。席间,宋太宗垂涎小周后的倾世美貌,竟强留其于后宫数日。
小周后为保李煜,只能强忍屈辱。回到家后,她怒骂太宗禽兽不如,也怨李煜身为男人却无力保护爱妻。
南唐后主李煜,这位昔日的一国之君,面对小周后受辱后的哭诉,满心悲戚。彼时的他,苟且偷生,自身难保,自觉无颜面对心爱之人,更遑论给予保护。
二人相拥而泣,往昔宫廷旧事涌上心头,在郁闷、无助与悲愤交织之下,他写下了那首成为其绝命之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公元978年,在冰冷的开封城,李煜已如风中残烛般“活”了两年有余,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更深的屈辱。宋太宗数次强行宠幸他的皇后小周后,甚至命人将此景绘成画以供赏玩,肆意践踏李煜的尊严。
七月初七,这个特殊的日子,既是李煜的生辰,也是他的忌日。宋太宗派齐王赵廷美携御赐的一壶牵机毒酒为李煜“祝寿”。李煜因《虞美人》一词中流露出的故国之思,深深触动了他对南唐故国的怀念,这令宋太宗勃然大怒,终招来杀身之祸,被宋太宗鸩杀。
而受尽欺凌屈辱的小周后,也含恨自尽。这位生于七夕、殁于七夕的“千古词帝”,从繁华鼎盛走来,却又步履蹒跚地跌落尘埃,只给世人留下无尽叹息与绝美词章。千年历史,如过眼云烟。
葬于邙山的,还有与李煜命运相似的几位“亡国之君”。如:来自金陵、性格扭曲的东吴末帝孙皓。
为宠妃张丽华作诗编曲《玉树后庭花》的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此诗因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而扬名后世。还有“此间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以及后蜀后主孟昶。
孟昶的妃子,那位素有“花蕊夫人”之称的女诗人小徐妃,其命运与小周后颇为相似。被宋太祖纳入后宫之后,最终香消玉殒。她所作的《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此诗令天下男儿皆感汗颜。
北邙山上,南唐后主李煜之墓如今已难觅踪迹。据说,北邙山上有一处名为后李村的地方,与李煜似有关联。当地村民称,紧邻后李村的村子叫周寨,传说那便是李煜皇后小周后的陵墓所在之地。

如今,在后李村的一片桃花园林中,全国各地的诗词爱好者捐资在黄土丘上竖起一座石碑,上书“南唐后主李煜之墓”。这里埋葬着一位诗人,他从国主沦为囚徒,历经从风花雪月到悲凉的人生,在此走完一生。
这座“李煜墓”,是北邙众多帝王陵墓中最为寒酸的一座,破败地隐于荒野草地之中。然而,墓前却摆满了诗词爱好者带来的酒和书信,甚至还有从洛阳至南京的火车票,桃花盛开时,有人千里迢迢带来后主李煜老家金陵的泥土探望他。
若时空轮回,地下有知,这包南京故土,也算是千年后家乡人给予这位千古皇帝词人的心灵慰藉吧。
李煜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大起大落。他从高高在上的国主,沦为阶下之臣虏。往昔江南宫殿,尽显“凤阁龙楼连霄汉”的繁华;如今汴京囚所,唯有“沈腰潘鬓消磨”的凄冷。这般跌宕的人生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流传千古的词作,直至今日,仍让人对他心生怜悯。
他身为皇帝,却丢失江山,成为亡国之君;而其对诗词歌赋的热爱,却促使他将词赋创作发挥到极致,赢得“千古词帝”的美誉。
有人认为,若他专心作词,不当皇帝,便不至于亡国亡命。然而,面对分久必合、天下一统的历史进程,大势所趋,注定他的一生只能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悲剧。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唐代诗人王建的《北邙行》,道尽北邙山历经无数朝代更迭后的苍凉与落寞。帝王昔日的辉煌旧梦,最终不过化为一抔黄土,徒留后世唏嘘。
李煜墓向南不远处,静静地安卧着生于唐武周朝武则天垂拱四年的洛阳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能与前朝洛阳大诗人相伴身后,唐诗宋词终有梦,李后主亦算是幸事。

作者简介:雷晓军,网名“朝花夂拾”,洛阳洛宁人,现居广东惠州 。 日常侍弄花草骑行随笔小记身边事。近年偶有小文在《洛阳日报》《远方文学》《洛宁城事》等各类报刊文学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