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自评版作品集》说起
许振宁
一
6月济南媒体报道,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新书发布研讨会,与会有关专家均对此书出版给予很高的评价。此书是我大学时现代文学老师刘增人先生主编的,刘增人老师出席并对此书作了诠释。这之后我顺便到济南泉城路书店问过,他们并不知有这套书,省图也没有上架,可能是刚出版的缘故吧。我也不是想研究收藏,只是出于好奇,想随便翻翻(我买书也都是要经过“随便翻翻”的过程)。在这样的退休年纪,兴趣还是多方面的,但真正的能“研究”鲁迅,已是力不从心了。
此书出版的意义何在?鲁迅先生有耳熟能详的名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写在<坟>后面》)。鲁迅的时时深刻“解剖”(自评),研究者是很重视的,就是一般读者也是希望能集中阅读“自评”,更好地了解鲁迅,学习鲁迅。鲁迅的“自评”散见于序跋及各文中,这就给研究者阅读者带来了困难,而此书把或长或短、众多“自评”归于一体,方便了学习与研究。这里不能不说此书是研究鲁迅里程碑式的作品,是鲁迅出版的重头戏。刘增人先生多年研究鲁迅,成果斐然,在耄耋之年又有这样大部头研究成果,其注入的心血、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
我对刘增人老师印象是很深的,在《师专往事》中用一大段写到刘老师:“他走路时腰板总是挺得很直。他神采文韵高扬,只要一进教室,教室里就会充满浓浓的学术气息。他讲课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文尔雅,略带一点潍坊口音……他热爱鲁迅,是鲁迅方面研究的专家,和山师聊城分院薛绥之教授同是标杆。”
我在多年前长诗《珍藏》中写到:“时常闪现/是谁讲授鲁迅/用诗一样的语言/左手偶背过去/右手还模仿先生吸烟的模样……”刘老师一次作《缅怀冯雪峰同志》的学术报告,用诗一样的语言,大量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冯雪峰同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报告多方面涉及了鲁迅的事例,受到了听众的欢迎。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不用讲稿,事例完全凭记忆信手拈来,可见刘老师研究造诣颇深。这是我大学期间听到的最好的学术报告。2019年,刘老师八十大寿时很多同学祝贺,我作一首“七律”祝贺:“齐风鲁韵两相知,八秩依然少年时。一世经纶谈世事,五车学问做人师。种桃培李百年树,索引披沙千卷辞。每幸黉门聆鲁迅,登巅遥祝锦阳诗。”我们祝愿刘增人老师葆其学术之青春。
二
子张是我大学时的同学,研究现代文学的知名教授,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受邀出席了山师大的研讨会。听说6月30日又收到18册精装版的《鲁迅自评版作品集》,“一本本地拆开这套书的外包装,一本本地拜读或重读鲁迅先生……”欣喜之情可感而知,并写出很好的感想文章。
子张对鲁迅的“解剖”(自评)作了很好的诠释:“解剖是一种理性精神驾驭下的自我认知,既包括意识到的个人人格与写作的特点、风格,也包括有意识的自我反省或反思,其意义远高于一般性的道德反省,而更具现代性的对自我人格、自我个性、自我写作优长与弱点的理性审视。”这种“解剖”应该是刻骨铭心的,是触动灵魂的。
解剖是要动“手术”触及“骨肉”的,解剖别人是不易的;解剖自己更是“疼痛”的,比“敷药”“服药”更彻底。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就在于这种不畏“疼痛”的与自己的“旧”“小”诀别,这是“真的猛士”,真正的战士。子张虽自谦“不是鲁迅研究者”,但或出于工作需要,或出于兴趣爱好,或出于写作交流,或出于借鉴学习,对鲁迅是有多方面研究的,并把这种研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鲁迅先生的“自评”,不是肤浅的检讨,更不是以此自我欣赏自我标榜。当然我以为即使有那么一点“自我欣赏”亦不为过,到底还是有一些自信的;“自我标榜”是贬义词,亦不是大错,还是有一点“业绩”的吧。对比“自我解剖”深刻的鲁迅,我们无疑是肤浅的,谁能出其右?《鲁迅自评版作品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子张作为读书人,邂逅书店并演绎一些“故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书店邂逅“鲁迅”也是可能的,当然也能邂逅“沈从文”“张爱玲”“徐志摩”“莫言”等,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抑或是幸运。试想,哪一个喜好读书的人不和书店或图书馆有过难分难解的姻缘?子张的散文《相遇在书店》讲述了这样苦中有乐的姻缘。和书店是一种美的相遇,是和老朋友的互动,所以,到一个地方往往要到书店或书市中逛一逛,那才有一种充实感,即使不买书或一番讨价还价,也是一种乐趣。有书相伴,真好。
三
说实话,我歆羡子张能不时收到有价值的论著,特别是研究鲁迅的这套书。这也引起我对鲁迅书籍的认识与回忆。
我最早学习阅读鲁迅是在中学,隐约记得语文老师刘爱敏先生激情满满的讲解《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要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对敌人应采取彻底斗争的态度。他还划出名句来让背诵,还把鲁迅的诗抄录给我们学习,我至今还能背诵一些段落。以后参加工作,曾担任过图书室管理员,这就“近水楼台”了,业余时间读过不少的书,包括鲁迅的书,还给图书室买过鲁迅的单行本。印象较深的是买过1976年6月的《鲁迅主编及参与或指导编辑的杂志》,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编纂的,山东师范学院印刷厂印刷,414页,定价才一元。在作品的《前言》中表明了鲁迅编辑杂志的特征:借域外进步的文艺来滋养中国文艺的发展,20卷本《鲁迅全集》有半数是他的翻译,直到他逝世前还在病中译《死魂灵》;面向青年翻译与介绍,和青年读者热情互动;鲁迅要求在杂志上尽可能地选择插图,“如果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此书发行量少,当时可以作为工具书的,当然由于时代原因,有很多局限性。那时书不多,我只能多次翻检。
以后自己零零碎碎地买过一些鲁迅作品单行本。还在泉城路书店买过16卷精装本《鲁迅全集》,是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应该是《鲁迅全集》的第三版了。全集陆续通读过,也做了些摘录。这些主要是供收藏,我收藏主要注意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认为更有价值;如果有毛边本会更好。这样先后有了一些鲁迅的作品,但毕竟文字过多,精力有限,离“研究”远远不够,有些似懂非懂,更不用说拿出成果了。
在中学教学中也多次讲授鲁迅的作品,甚至还开过公开课、示范课,这就不仅要“吃透”《教参》的内容,还要“逼着”找有关资料,出于工作需要,做过一些不深的“研究”。在公开课后,往往还有人和你探讨鲁迅及某一个文章细节。而中学教师讲授庞杂,很少有鲁迅作品专门研究者,只是一般性的阅读学习。见过写有这方面论文的,只是研究教学方法或就某一点发掘。
我至今记得,一次在市教师职称评审会上,谈到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时,有的老师熟悉鲁迅,谈起鲁迅方面的不少知识,还“请教许老师”,轮到我,只能泛泛而谈,什么要搞好鲁迅教学,就要对鲁迅深入的研究交流等,这无疑是正确的无用话。哎,有些无地自容啊,这也给了我警示,对鲁迅是要下一些功夫的。多年教学,也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二零二五年七月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