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白狐衔玉
三日后,杜清远辞别净业寺。行至山腰处,忽闻女子啜泣声。循声望去,一素衣女子跌坐青石上,足踝红肿似崴了脚。
"姑娘如何在此?"杜清远上前作揖。女子抬头,竟是张绝色容颜,眼角泪痣盈盈欲滴:"奴家扫墓归来,不慎扭伤,求公子相助。"
杜清远正欲搀扶,怀中忽地一热。佛心石不知何时竟藏在他行囊中,此刻烫如炭火。女子见状脸色骤变,袖中忽探出利爪直取他心窝!
"玉面夫人,休得伤人!"白光闪过,石郎凌空现身,一掌击退女子。那女子尖叫一声,化作白狐跃上树梢,口吐人言:"小石头精,这书生与你何干?"
石郎挡在杜清远前冷笑:"你吸人精气修炼邪法,今日又觊觎佛心石,当真不知死活。"白狐眼中闪过狡黠,突然甩尾射出三道银针。石郎挥袖格挡,却见那针半途转向,直取杜清远双目!
第五章 血染佛心
杜清远只觉眼前寒光逼人,忽被石郎扑倒。一声闷响,三根银针尽数钉入石郎后背。石郎身形顿时虚化,竟现出原形——那块赤色佛心石"当啷"落地,石面裂开细纹。
"哈哈哈!百年修为归我了!"白狐飞扑而下,利爪刚要触及石头,杜清远不知哪来的勇气,纵身抱住石头。狐爪洞穿他肩胛,热血喷溅在佛心石上。
奇异之事发生了。血滴渗入石纹,竟化作金丝游走。整块石头迸发耀目佛光,空中隐现梵唱。白狐惨叫后退,浑身冒起青烟:"不可能!这分明是..."
佛光中浮现巨大虚影,既像庄严佛陀,又似怒目金刚,更奇的是面容竟与杜清远有七分相似。虚影一掌按下,白狐顿时现出原形——一只缺了半耳的老狐,哀嚎着遁入山林。
第六章 万法归一
杜清远抱着恢复人形的石郎,见他面色惨白如纸。"傻书生..."石郎苦笑,"你可知我为何缠着你?三百年前,你前世是个小沙弥,日日对我诵经..."
话音未落,明觉大师率众僧赶到。见满地狼藉,老僧长叹:"冤孽!当年慧明祖师点化顽石,那小沙弥正是祖师侍者。"他取出紫金钵盂罩住石郎,"妖气侵体,老衲需为你祛邪。"
"且慢!"杜清远突然按住钵盂,"大师曾说心即是佛。石郎既有佛性,何必强分妖佛?"说着竟背诵起石郎昨夜争论的禅机。
明觉愕然,忽见石郎周身泛起琉璃光,裂纹竟自行愈合。空中飘落慧明禅师偈语:"菩提非树镜非台,万法归一何处来?"石郎大笑三声,身形渐淡:"原来如此!名相皆妄,不如归去!"
佛心石"叮"地落回杜清远掌心,石上佛像纹路已消失不见,反倒映出持石人的面容。明觉恍然大悟:"阿弥陀佛!佛性本空,随缘现相。"众僧齐诵佛号,声震山林。
杜清远将石头供回佛龛,次日悄然离去。后来有香客说,每逢月圆之夜,能见一白衣少年与老僧在殿前论禅,细看却只有月光照着那块越来越普通的石头。
(全文完)
---
后记:顽石点头与文字因缘
写完《佛心石》最后一个句点,窗外恰逢夜雨初歇。案头镇纸是多年前在五台山所得的一块顽石,此刻映着台灯,竟也泛起几分温润光泽。这让我想起故事里那块会辩佛法的佛心石——或许世间万物,本就藏着我们看不见的灵性。
创作这个故事源于某次在杭州灵隐寺的见闻。当时见一位老僧对着殿前石狮合十行礼,好奇询问,老僧笑答:"石头听得懂佛经,只是人说不得。"这句禅机成了《佛心石》的种子。石郎与杜清远的辩论,其实是我自己对"心即是佛"这一命题的思考外化。正如故事里明觉大师所言:"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理解佛性的方式各不相同。
在考据方面,参考了《五灯会元》中"丹霞烧木佛"公案、《聊斋志异》的《石清虚》等文本。特别借鉴了志怪小说"以幻写真"的传统——看似讲精怪故事,实则写人间百态。石郎对名相的执着,何尝不是现代人沉迷标签与身份的写照?
最值得玩味的是杜清远这个角色。他既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不是典型书生,更像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投影:会因美色动摇,却在关键时刻以血肉之躯守护真如本性。这种"凡圣同居"的特质,恰是汉传佛教"众生皆可成佛"观念的文学呈现。
结尾处佛心石返璞归真,灵感来自敦煌壁画中"菩萨化现贩夫走卒"的典故。真正的悟道不必金光万丈,可能就藏在平凡事物的本来面目中。就像那块最终变得"越来越普通"的石头,恰是达到了"见山还是山"的第三重境界。
感谢各位读者陪伴这段文字因缘。若您读完故事后,某天遇见普通石头也能会心一笑,那便是这篇小说最大的功德了。
—— 乙辰年梅雨时节于金陵听雨斋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