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端正好*民生之叹*
文/崔建国
望长街,千家怨,讨薪难、楼梦成烟。奸商利欲遮人眼,苦了苍生面。
[滚绣球]
看多少,汗血钱,尽化作,债主催煎。烂尾处,断垣残瓦悲咽。劳动者,夜无眠,为维权、几经熬煎。叹世间凉薄,公道谁言?总期律法除奸恶,更盼清风扫浊渊,还我晴天。
[叨叨令]
这般乱象年年现,这般悲苦何时变?官商勾结难除断,黎民泣诉声声怨。盼整顿也么哥,盼整顿也么哥,重还朗朗乾坤愿。
《正宫·端正好·民生之叹》以散曲形式直击当代社会民生痛点,其艺术特征与元代散曲传统形成跨时空呼应:
一、主题延续与时代映射
民生关怀的古今延续
作品延续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对底层苦难的关注,将元代“旱魃生四野灾伤”的灾荒叙事转化为“讨薪难、楼梦成烟”的现代困境,体现散曲题材的社会批判传统。
社会矛盾的对比揭露
“奸商利欲遮人眼”与“劳动者夜无眠”的二元对立,继承元散曲“有钱的”“无钱的”对比手法,强化贫富鸿沟的戏剧张力。
二、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
白描语言的现实穿透力
“烂尾处断垣残瓦”等场景描写,延续刘时中“剥榆树餐,挑野菜尝”的纪实风格,以不加修饰的细节直击社会痛点。
俚俗语言的批判锋芒
“这般乱象年年现”等口语化表达,继承元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特质,使批判更具民间立场。
套曲结构的叙事张力
以《端正好》为引,通过《滚绣球》《叨叨令》多曲铺陈,形成“现象揭露—情感宣泄—理想呼唤”的完整叙事链,延续长篇套曲的史诗性特征。
三、精神内核的当代共振
律法清明的诉求
“更盼清风扫浊渊”的呐喊,与元代散曲“快活了些社长知房”的讽刺形成古今呼应,凸显民众对制度正义的永恒期待。
悲悯情怀的跨时代共鸣
“黎民泣诉声声怨”的情感投射,延续《上高监司》“不由我不哽咽悲伤”的文人悲悯,使传统散曲的批判精神在当代焕发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