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下午,韩城市新城姚庄村 西闸口半坡,退役军人、涉核老兵白继武的小院浸在仲夏暖阳里。几孔土窑嵌在土檐背下,墙皮带着岁月的斑驳,像老人额头的皱纹;窑前菜园生机勃勃,藤蔓攀着竹架,果蔬在叶间探出头——这方由黄土与生机交织的天地,正等待一场与抗战记忆相关的特别聚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主题活动"与"韩原秦歌艺术团成立揭牌仪式"将在此展开,院落主人白继武正忙着招呼来客,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下闪着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与家国、与历史相关的故事,与土窑的影子叠成一片厚重的温暖。
韩城书画志愿者协会会长、韩城香山书画院院长孙宝森立在菜园边,指尖抚过缠绕架上的豇豆藤蔓,忽然触到一段与抗战相关的温热记忆。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的抗战故事,那些藏在土窑里的秘密、埋在菜窖里的希望,原来都与这片黄土的呼吸紧紧相连。他望向不远处正与老兵们交谈的白继武,对方袖口卷起露出的小臂上,还留着早年训练时的疤痕——那是另一种形式的勋章,与菜园里饱满的果实一样,都是大地对坚守者的馈赠。孙宝森捻起一片沾着潮气的辣椒叶,忽然懂了这场活动为何选在这样的院落——最鲜活的抗战历史从不在教科书的字缝里,而在这能长出粮食、能藏住星火的黄土窑与菜园间。
青辣椒垂成翡翠串,紫茄子在叶间藏起幽光,阳光穿过藤蔓,在黄土地上织出晃动的光斑。孙宝森铺开四尺宣纸时,土窑檐下的燕鸣忽然低了半分。墨锭研磨的沙沙声混着田埂风,竟比礼乐更显庄重。白继武从土窑里端来一碗清水,轻轻放在砚台边,碗沿还沾着刚从井里汲水时带的湿泥——这方水土里的墨,才配写这方土地上的抗战故事。第一滴浓墨落纸的刹那,菜园的泥土腥气、果蔬的清甜,都朝着宣纸聚拢——仿佛黄土高原也想在这笔墨里,留下抗战岁月的年轮。
孙宝森提笔的瞬间,腕间似承千钧。"唱响秦韵 演绎文明"八字,起笔如老椒树扎根黄土,收锋似土窑檐角的弧度。笔锋扫过处,墨色时而浓如老腔嘶吼,时而淡若秦腔水袖。那些扭曲倔强的笔画里,藏着黄河滩涂的沙砾,藏着土窑墙的纹路,更藏着他对"文明"的注解:从不是橱窗里的精致,而是像抗战时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着黄土的粗粝,却能在苦难中坚守,年复一年地孕育希望。白继武站在一旁静静看着,粗糙的手掌在裤缝上轻轻摩挲,他不懂书法,却认得字里的劲道——那和当年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力道,是同一种硬气。
薛忍义秘书长的楷书,是另一种沉默的重量。他立在孙宝森身侧,笔杆握得笔直,像握着丈量抗战岁月的标尺。"不忘历史 珍爱和平"八字,横平竖直如界碑,每笔起收都带着停顿,似叩问,又似铭记。墨色沉得化不开,落在纸上微微发暗,让人想起档案馆泛黄的战报,想起白继武曾讲过的、那些在核试验基地里被风沙磨褪色的日记本里,关于传承抗战精神的记述。风过处,宣纸边角轻颤,却吹不散字里行间的凝重——那是用八十年的和平岁月,才焐热的对过往抗战历史的叮咛。
王万林副秘书长握笔的手,虎口留着常年握枪的薄茧。这位与白继武并肩走过戈壁的老战友、同为退役军人的涉核老兵,蘸墨时喉结轻轻滚动,仿佛咽下半个世纪与抗战记忆相关的风霜。行草"提高警惕 保卫祖国"八字,是突然奔涌的江河。笔锋破纸而出时带起的风,掀动了旁边的菜叶子,连笔线条里有抗战时期硝烟中的冲锋号,有戈壁滩的烈日,更有老兵眼角未干的泪——白继武走上前,两双曾共同握紧钢枪的手轻轻相碰,掌心的老茧在阳光下泛着光,无需多言,那些埋在岁月里的抗战故事,早已在触碰间悄悄流淌。
三幅字在菜园边铺开,像三面迎风的旗。孙宝森的墨香里,是抗战精神孕育的文化之根;薛忍义的笔锋间,是映照抗战历史的明镜;王万林的走笔下,是传承抗战信念的后盾。白继武从土窑里搬来几条长凳,将字幅小心地铺在凳上,阳光透过叶隙落在"和平"二字上,像撒了层金粉。揭牌仪式的红绸落下时,远处传来秦歌艺术团成员试唱的老腔,苍凉里裹着滚烫的劲儿,那是对八年抗战岁月的追忆,恰好与纸上墨迹共振,在土檐背与菜园间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八十年的风雨,也网住了此刻对和平的珍视。
韩原秦歌艺术团负责人杨小宁团长致谢时,指尖轻点"和平"二字。阳光穿过藤蔓缝隙,在字上投下细碎金斑。"这园里的菜能填饱肚子,这纸上的字能填满心,而那些抗战故事,能让我们永远记得来路。"话音刚落,土窑门"吱呀"转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探进头来——他们是来等秦歌演出的,却先被菜园边的墨香勾住脚步。孙宝森笑着招手,白继武从土窑里拿出糖果分给孩子们,王万林弯腰指着字幅上的"祖国"二字,低声讲起当年的抗战故事。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让八十年前的抗战故事,能被八十年后的孩子,在这土窑与菜园间,从笔墨里、从歌声里,从两位老兵掌心相触的温度里,轻轻接住,再稳稳传下去。
【作者简介】
李安民,陕西韩城人,古稀未伏枥。军人、退休警察,中共党员。半生戎马淬铁骨,解甲笔耕仍执戈:本人有数百篇文学及新闻作品见诸报端,散文《老巷里的善念》获2025年“星耀华夏·盛世好文学”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兼任职工摄影协会光影逐梦人,投身秦东救援、退役军人服务、红十字三支志愿队伍,以志愿者身份始终冲锋在前;更以数十载热忱为“月老”,牵成百余美满姻缘。四徽铭心:军徽烙魂,警徽铸志,党徽涤念,志愿徽暖众生。黄土地的沟壑间,他如生命棱镜,折射赤诚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