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释永信事件为鉴,筑牢宗教管理的坚固防线
编者按:
宗教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关乎社会和谐与公序良俗。释永信事件的发酵,不仅触动了公众对宗教领域的关注,更暴露出宗教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监管盲区、制度短板与自律缺失等问题。
本期围绕“以释永信事件为鉴,筑牢宗教管理的坚固防线”展开探讨,正是希望以典型案例为切口,深入剖析当前宗教事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从强化监管责任、完善法律法规,到推动信息公开、提升神职人员素养,再到构建长效机制与弘扬宗教正能量,多角度的思考与建议,旨在为规范宗教活动、净化宗教环境提供有益思路。
宗教的生命力在于其劝人向善、服务社会的本质。唯有坚守法治底线、健全管理体系、凝聚监管合力,才能让宗教真正回归初心,在时代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既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更是推动宗教领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释永信事件为鉴,筑牢宗教管理的坚固防线
张庆明
释永信事件,宛如一记振聋发聩的重锤,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在宗教管理领域的长空之中轰然作响,警醒着众人。这位曾站在佛教界顶端、备受尊崇的人物,却因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等问题,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此事件一经曝光,便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人们对宗教场所及神职人员的信任度急剧下降,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宗教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与短板。有关方面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以释永信事件为鉴,全面审视宗教管理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筑牢宗教管理的坚固防线,让宗教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持续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积极力量。
一、强化监管意识,明确监管职责
在社会治理的庞大体系中,宗教事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深远影响不容小觑。释永信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监管意识薄弱、职责不清等问题。长久以来,部分监管部门仿佛置身事外,对宗教场所的日常运营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有效的监督,对神职人员的行为约束松散,导致一些违规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得以在暗处滋生,长期未被察觉和纠正。
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迅速觉醒,将强化监管意识作为首要任务,清晰、明确地界定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应主动扛起责任大旗,在宗教场所的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做好登记工作,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每一项宗教活动都在法律和规范的框架内进行。同时,要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管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明确各部门在宗教事务监管中的协作关系,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只有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才能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让监管工作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此外,监管工作不能总是跟在问题后面被动应对,而应转变思路,将工作重心前移,更加注重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通过建立灵敏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实地走访排查等多种手段,及时捕捉宗教场所及神职人员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一旦发现隐患,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避免类似释永信事件的再次上演。
二、完善法律法规,细化监管标准
法律法规是监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依据和坚实保障。尽管我国的宗教法律法规在不断发展完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够清晰明确的地方,这给监管工作带来了诸多阻碍。就像释永信事件中,宗教场所的商业行为边界模糊,神职人员的道德规范缺乏明确法律界定,处罚标准也不够具体,导致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监管部门常常面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困境。
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将完善宗教法律法规、细化监管标准提上重要日程。一方面,要明确宗教场所经营活动的范围,严格规范其财务管理制度,防止宗教场所沦为商业逐利的工具,确保宗教的纯净性和神圣性不被玷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神职人员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立法工作,详细列举各种违规行为及其对应的处罚措施,让监管工作在执行时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参照,增强监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在完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宗教事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广泛征求宗教界人士、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汇聚各方智慧,使法律法规既能符合宗教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线上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宗教场所及神职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和敬畏感,让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从思想和行动上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这句名言在宗教管理领域同样适用。在释永信事件中,信息的不透明成为问题长期积累、最终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场所的运营情况、财务收支状况、神职人员的选拔任用过程等信息,往往被隐藏在神秘的面纱之后,缺乏有效的公开渠道,公众难以获取准确信息,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全力加强宗教场所的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宗教场所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其财务收支明细、重大活动安排、神职人员的履职情况等信息,将自身的运营管理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下,接受社会公众的全方位监督。同时,要拓宽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对宗教场所及神职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监管部门应搭建便捷高效的举报平台,如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邮箱、网络平台等,及时受理和处理公众的举报信息。对于查实的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此外,信息公开不能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而应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对宗教场所公开的信息进行认真审核,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不夸大、不隐瞒、不歪曲。同时,要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公开信息或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准确的宗教场所,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信息公开真正成为规范宗教场所管理、防范问题发生的有力武器。
四、提升神职人员素质,强化自律意识
神职人员作为宗教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宗教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宗教活动能否健康、有序开展。释永信事件无情地暴露出部分神职人员自律意识淡薄、道德修养缺失的问题。在金钱、名利等利益诱惑面前,这些人丧失了信仰的坚守,背离了宗教的宗旨和教义,做出了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宗教的形象和声誉。
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将提升神职人员素质、强化自律意识作为宗教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要定期组织神职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邀请法律专家、宗教学者、道德模范等进行授课,学习宗教法律法规、宗教教义教规,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让他们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时,要加强神职人员的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开展道德讲座、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慈悲心、善良心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坚守信仰,不为所动。宗教场所自身也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神职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处理,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在提升神职人员素质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神职人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关爱弱势群体等,让他们将宗教的慈悲与关爱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同时,要建立健全神职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神职人员的素质和表现与其晋升、奖惩等紧密挂钩,激励他们不断自我提升,自觉遵守宗教教义和法律法规,成为宗教界的楷模和表率。
五、建立长效机制,巩固监管成果
宗教场所及神职人员的监管工作是一场持久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几次专项整治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在释永信事件发生后,虽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但如何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卷土重来,确保宗教管理工作的长期稳定和有效,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
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宗教事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对宗教场所及神职人员的常态化监管。要定期开展宗教场所的专项检查,制定详细的检查清单和标准,对宗教场所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建立宗教场所及神职人员的信用评价体系,将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违规情况等纳入信用记录,对信用良好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严重失信的进行联合惩戒,使其在宗教活动开展、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限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强大约束机制。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宗教事务管理信息平台,将宗教场所的基本信息、运营情况、财务数据等纳入平台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宗教场所及神职人员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巩固来之不易的监管成果。
在建立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和措施。通过定期开展监管工作评估,组织专家学者、监管人员、宗教界人士等对监管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剖析原因,及时调整和优化监管策略,使监管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引进专业人才等方式,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监管队伍,为宗教事务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六、加强宗教文化建设,弘扬宗教正能量
宗教文化是宗教的灵魂所在,是宗教能够传承和发展的深厚根基。在释永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宗教场所对宗教文化建设重视不足,宗教活动缺乏内涵和深度,甚至出现了一些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宗教的健康发展,也削弱了宗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宗教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宗教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积极弘扬宗教正能量。要鼓励宗教场所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活动,如举办宗教文化讲座,邀请知名学者讲解宗教历史、教义、哲学思想等,让信众和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宗教文化;开展宗教艺术展览,展示宗教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现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宗教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宗教之间、不同地区宗教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增强宗教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加强对宗教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向社会公众传播宗教文化的优秀成果,提高社会公众对宗教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消除对宗教的误解和偏见。
在加强宗教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宗教文化的创新发展。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对宗教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例如,在宗教教义的阐释上,要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引导信众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在宗教活动形式上,要适当引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加贴近信众生活,提高信众参与度。同时,要加强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和阐释,鼓励学术界和宗教界开展合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宗教文化研究人才,为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推动宗教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和谐、道德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七、结语
释永信事件是一次沉重的教训,也是一次难得的警示,它为党委政府全面审视和改进宗教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有关部门必须痛定思痛,以此次事件为鉴,深刻反思宗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从强化监管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公开、提升神职人员素质、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宗教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系统性地筑牢宗教管理的坚固防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类似败类再次混入宗教队伍,确保宗教活动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蓬勃发展,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让我们齐心协力,以坚定的决心、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宗教场所及神职人员的监管,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宗教环境。同时,我们也要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入挖掘和弘扬宗教正能量,让宗教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为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独特的宗教智慧和力量。
《观释永信事件有感》
禅林本是洗心场,岂容尘泥染法裳。
监管疏时风易乱,典章虚处弊难藏。
僧规失守初心昧,信众寒心正道荒。
愿借清辉驱雾霭,梵音重绕玉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