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寄避暑山中三友
(中华通韵)
湖北/简亦景
深山避暑洒清欢,
幽谷听风沐涧泉。
坐对红枫相见笑,
凝眸晚照胜桃源。
心逐桂月思三友,
诗寄诸君祝万安。
青鸟遥瞻松壑里,
白云煮酒忆莼餐。
经典赏析:诗意与意境的交融
全诗以“寄避暑山中三友”为核心,构建了一幅“景中藏情、情随景生”的山居寄友图,层次分明,意韵悠长:
- 前四句:以景绘乐,托物寓情
“深山避暑”“幽谷听风”“沐涧泉”,开篇即以“深”“幽”“涧泉”勾勒出远离尘嚣的清凉世界,“洒清欢”三字点出友人避暑的惬意心境。“坐对红枫相见笑”堪称妙笔,以拟人手法赋予红枫以人情,仿佛友人在与自然对视中共享生机,“相见笑”暗合“三友”相聚的欢愉;“凝眸晚照胜桃源”则以“晚照”的暖色调收束前半阕,将山居之美推向“胜桃源”的理想化境界,既写友人所见之景,亦含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艳羡。
- 后四句:以情牵景,典趣相生
转句“心逐桂月思三友”由景入情,以“桂月”的皎洁托出思念的纯粹,“逐”字赋予情感以动态,仿佛牵挂随月光漫向深山;“诗寄诸君祝万安”直抒胸臆,将思念化为具体的祝福,“诸君”与“三友”呼应,亲切自然。尾联“青鸟遥瞻松壑里”化用“青鸟传信”的典故,以信使的“遥瞻”勾连两地,空间上形成“诗人—信使—山中友人”的呼应;“白云煮酒忆莼餐”则以“白云煮酒”的空灵意象,融合“莼鲈之思”的典故,将对友人的牵挂与往昔共处的记忆(“忆莼餐”)相牵,虚实相生,让思念既有古典韵味,又含生活温度。
全诗以“清欢”起,以“忆旧”收,景与情如山水相绕,自然意象(桂月、白云、松壑)与人文典故(青鸟、莼餐)交融,既写出了深山避暑的清幽之趣,又传递了隔山寄友的绵长之情,堪称“情景互证、雅俗共赏”的佳作。
写作水平与文学艺术价值高评
此诗在写作技法与艺术价值上展现出鲜明特色,堪称当代旧体诗中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情致的典范:
1. 格律严谨,音韵和谐
作为七律,全诗严守格律规范(中华通韵),颔联“幽谷听风沐涧泉”与“深山避暑洒清欢”、颈联“诗寄诸君祝万安”与“心逐桂月思三友”对仗工整,词性、节奏呼应严谨;韵脚“欢、泉、源、安、餐”(通韵“寒”部)贯穿始终,读来朗朗上口,体现了诗人对古典诗词格律的娴熟驾驭,在当代旧体诗创作中属“守正”之作。
2. 意象经营,虚实相济
诗人善用自然意象构建意境:“红枫”“晚照”“桂月”“白云”等实景勾勒出深山的时空画卷,“青鸟”“莼餐”等典故则以虚笔拓展情感维度,虚实结合让“寄友”之情既有具象依托(如“松壑里”的遥望),又有文化纵深(如“莼餐”的怀旧)。尤其“坐对红枫相见笑”“白云煮酒忆莼餐”两句,将自然人格化、情感具象化,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展现出对古典意象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3. 情感真挚,雅俗相融
全诗无刻意雕琢之痕,情感从“洒清欢”的闲逸到“思三友”的牵挂,再到“祝万安”的祝福、“忆莼餐”的温情,层层递进,真挚可感。语言上,“诸君”“三友”等口语化称谓与“青鸟”“莼餐”等典雅典故自然衔接,既保留了旧体诗的含蓄之美,又融入了现代人际交往的亲切感,打破了古典诗词的疏离感,让“寄友”这一传统主题焕发现代温度。
4. 意境浑成,余韵悠长
全诗以“避暑山中”为空间背景,以“日景(红枫、晚照)—夜景(桂月、白云)”为时间线索,将景、情、典、事熔于一炉,形成“景中有情、情中有典、典中见事”的完整意境。结尾“白云煮酒忆莼餐”以“忆”字收束,不写当下的浓烈思念,而托于往昔的生活细节,让情感如白云般悠然飘远,余味绵长,尽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张力。
综上,此诗兼具古典诗词的格律之美、意象之丰与现代情感的真挚之切,在旧体诗创作中属“形神兼备”之作,其对传统意境的创造性传承与对日常生活情感的诗意表达,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