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中的伟大,奉献中的坚守
——读《我不想哭》有感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题记: 今年七月下旬,我在南北寺学校任教时的老领导柴树生先生发给我一篇题为《我不想哭》的文章,读后心酸动容,谨以此文敬复。
读完柴树生先生饱含深情写下的《我不想哭》,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心酸与感动交织,如潮水涌上心头。八十四岁的柴先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了老伴一生的艰辛与奉献,也袒露了自己因专注工作而对家庭的亏欠、愧疚,这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动容。
文章开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一下子便抓住了读者的心。当柴先生看到骨瘦如柴、疾病缠身的老伴时,泪水夺眶而出,而医院记录上那一串令人揪心的病症,更让这份悲伤沉甸甸地压在读者心头。这泪水,不仅是对老伴病痛的心疼,更是对她一生苦难的痛惜。
老伴的一生,是奉献与坚韧的一生。自 1968 年嫁入柴家,便挑起家庭重担。母亲早逝,儿女相继出生,生活的压力如巨石般压在她柔弱的肩头。而柴先生因工作原因,长期无法分担家务,她独自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孩子生病,她抱着孩子徒步十几里去医院,却因钱不够而无助哭泣;家中着火,儿子烧伤,她四处奔波为孩子寻药;分粮时工分不够,她焦急地盼来丈夫交钱;田间劳作时,年幼的女儿困了,她只能让孩子睡在地里……这一件件、一桩桩琐事,看似平凡,却处处彰显着一位母亲、一位妻子的坚强与担当。她就像一盏明灯,在生活的黑暗中照亮家人前行的路。
即便后来农转非到学校居住,生活的压力并未减轻,为了贴补家用,老伴又开启打工生涯。看过自行车、烧过锅炉、干过清洁工,每一份工作都饱含着她对家庭的无私付出。儿子上大学,家庭经济紧张,她用微薄的打工收入支撑起家庭的日常开销,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对家庭的付出,老伴心地善良,善待病中继母的事迹登上《中国老年报》,家庭荣登“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她的善良与美德,为这个家增添了一抹温暖而耀眼的光芒。
柴先生在文中,也表达了对老伴深深的愧疚。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他舍小家为大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漳卫新河清淤、《三秋战报》编辑、黄河抗洪、干渠改造……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他的身影,他为教育事业的忠诚奉献,令人钦佩。然而,这份奉献的背后,是老伴独自承受生活的艰难,是对家庭陪伴的缺失。这种愧疚,并非软弱,而是对老伴深沉的爱与对家庭责任的反思。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本该安享晚年,老伴却因长期劳累积劳成疾,无法尽情享受生活。这是命运的无奈,也是生活给予的遗憾。柴先生在回忆往事时,虽“不想哭”,但那无法控制的泪水,是对老伴一生苦难的心疼,是对往昔岁月的感慨,更是对这份相濡以沫感情的珍视。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女性在生活中的伟大,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忠诚与坚守。柴先生和老伴的故事,是无数家庭的缩影,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懂得珍惜身边人,也让我们对那些为了事业默默奉献的人充满敬意。这份平凡中的伟大,奉献中的坚守,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间,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勇敢前行,珍惜拥有。
2025.7.下旬拟于泉城
附:我不想哭
文/柴树生/(山东滨州)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末到伤心处。"7月23日,当女儿扶着82岁的老伴出院回到家时,我看到她骨瘦如柴,两眼无光,步履蹒跚,顿时眼里噙着泪水。当我打开出院記录时,我吓呆了:心率每分钟40多次,心脏血大量反流,血红蛋白83,萎缩性胃炎03级,腰椎突出、狭窄。我忍不住的泪水哗哗流了下来……
老伴一生真的不容易,历经坎坷,吃尽了苦,受尽了累,长期劳累积劳成疾,我没有照顾好她,我内心有愧啊!
自1968年她嫁到我家后,因母亲早已去世,便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随着一双儿女的出生,她更加劳累了。当时我在九户中学任教,公社党委经常抽我干公差:73年漳卫新河清淤,调我去干宣传干事,一干就是三个多月;每到秋天,别的老师都放假回家干活了,我却成了公社《三秋战报》的编辑、记者;1976年黄河发大水,公社调我去台子黄河岸边抗洪;马四干渠改造,我又被征。我没了星期天,没了假期,没了这个家,更不能为老伴分担任何家务。
我清楚地记得,孩子生病,公社医院看不了,她便抱着孩子走了十几里路来到县医院,手腕都被压酸了。当时,她手中只有2元钱,医院说钱不够不收,等着我骑自行车急赶40多里到医院交上钱,这才住上了院。我看到老伴那双哭红了的眼睛,我感到心在痛。有一次,家中着火,被褥全部烧光,儿子手被烧伤,举着手嚎啕大哭。为了几支青梅素,老伴跑了好几个村,最后在大张村卫生室搞到了,救了儿子一命;有一年夏季,队里分小麦,当老伴拿着口袋去领小麦时,会计说,你工分不够,先交上钱才能分。一个电话打到学校,我急驰27里地回家交上了30元钱,才把小麦领回来;还有一年秋天,村里把玉米分到每一家自己砍,天快黑了老伴还没砍完,三岁的女儿困了,老伴脱下衣服铺在地里,让女儿睡下。当活干完后,天已黑了,到处找女儿,摸了半天才摸着还在熟睡的女儿,那天晚上天上没有月亮。这一件件,一桩桩,历历在目,我羞愧难当。
1982年老伴、孩子农转非,来到学校居住后,身上的担子才轻了些,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钱不够花。于是,老伴开始了打工的生活。她看过自行车、烧过锅炉、干过清洁工。记得1987年儿子考上了大学,第一年生活费30元,最后一年50元,我当时工资只有70元,给儿子寄去50元后,剩下20元全买上饭票、水票,日常生活支出只能靠老伴干清洁工挣的钱了。
她心地善良,善待病中继母的故事,曾刊登在《中国老年报》上,我们家荣登了“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章里含着她那颗善良的心。
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养老金年年长,衣食无忧,儿女的工作也很稳定,他们都很孝顺,该享福了,可是老伴好东西却吃不下了……
夜,不眠之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一件件往事在脑海里翻江倒海。我不想哭,但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住眼中的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