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看人道天道
作者/刘斌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通过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认知差异来阐述大道的奥秘。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象征悟性高、行动力强的人,他们能穿透表象,直接把握“道”的本质,并转化为行动。
但帛书版《道德经》却是“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堇”通“勤”,帛书版是恭敬、谨慎的态度,隐含献身于道的虔诚。强调必须拥有对道的敬畏和献身的态度,才能行出大道。
出土文献学派认为帛书'堇'更贴近老子原意,“堇”比'勤'更能体现'致虚极,守静笃'的敬畏态度。
“勤而行之”显而易见地是强调人的有为,背离了道家的无为顺道,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与堇能行之的意涵完全相反。
甲骨文的“堇”字构形为人形跪于火上,与献祭有关。
“堇能行之”的意思应该是:听了大道的人,应当有将身体献上,当作圣洁活祭的态度,这才是大道所喜悦的;才是理所当然的。
才能靠着大道的作为和能力行出真理。
2.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等听道者者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反映一般人对真理的犹疑态度,因“道”近乎水,行道者要有谦卑柔和,舍己利人的态度行道,有悖于利己的世俗常理。
以至于多数人困在追逐世界虚华、忽略内在大道的功利主义层面。
所以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3.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愚者听闻大道后讥笑它,而真理正因被嘲笑才显其真正价值。
最高深的真理往往被人误解(如“明道若昧”、“上善若水”、“后其身而身先”,谦卑反而成就伟大,等道理。)
因为真正的智慧常与世俗的认知相反,是世人难以理解的。
以至于在后来的日子里,将有好讥诮的人出来讥诮,他们不听从大道,顺着自己的私欲过放荡无度的生活。
感悟天道
大道对世人是有怜悯有恩典的。
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大道,大道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听从大道的人;这就是大道的智慧了。
祂盼望世人能成为“上士”,以谦逊、坚持、全然投入的献身态度,靠着大道的能力来践行看似愚拙的真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