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武之间》——我曾与永信是武友
文/张业金(湖北省武穴市岳飞武校董事长)
2018年登封,秋阳给嵩山镀上金铜色。我踩着青石板进少林寺时,山门前的银杏叶正簌簌飘落,像拳谱上抖落的招式注解。檐角铜铃被风拂动,叮当声里混着演武场隐约的喝喊,让这千年古刹既有禅的静穆,又藏着武的筋骨。此行受传统武术界同仁所托,既是拜访老友永信,更是想以武会友,聊聊中华武术那共通的魂。
禅房里檀香与茶香交织,永信穿着赭红色袈裟,指尖转着串被盘得发亮的菩提子。见我进门便直起身:"张师傅,你的岳家拳,说到底还是少林支脉。"这话来得直接,像少林炮拳的起势,带着不容置疑的刚劲,茶案上的紫砂壶仿佛都被震得轻颤。
我往茶盏里续了些热水,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大师你记着,"我抬手指指窗外嵩山,"岳武穆当年在朱仙镇练的'三门桩',脚跟得钉进地里三分,为的是马背上稳得住长枪;你们少林的'马步'讲究气沉丹田,是禅堂坐久了活络筋骨的修行。"我以掌为拳,在案上虚击一掌,木纹里仿佛溅出沙场烟尘,"就像这山,南边石头能造寺,北边石头能筑城,原是一块料,用场各不同。"
永信忽然笑出声,菩提子在掌心转得更快:"当年看你练'岳家枪',枪尖抖得梨花乱落,就知你懂这个理。"午后他带我去演武场,几个小武僧正练"太祖长拳",腾挪间带起的尘土里,竟有几分岳家拳"起如猛虎"的影子。"你看,"永信指着他们的架式,"拳路会变,可'力从地起'的根不变。"他忽然屈肘作势,正是少林拳"十字手"的起式,我顺势抬臂格挡,岳家拳的"天罗地网"架子自然展开,两臂相触时,都从对方力道里品出了那份"外刚内稳"的共通。
次日邹刚送我返程,这位永信的得意弟子,练少林心意把的汉子,开车时手臂绷着的筋肉,与我徒弟练"铁砂掌"时如出一辙。"师父常说,您和他论拳,像两柄古剑相击,不拼锋利,只亮寒光。"车过嵩山山口时,我回头望,少林寺的飞檐正挑着一片流云,忽然想起永信说的"禅武本是一件事"——禅是定,武是动,合在一起,才是中国人守了千年的"中"字。
如今案头岳家拳谱上,还夹着那日从少林带回的柏叶。叶片边缘的锯齿,像极了岳家枪的枪缨,也像少林棍的纹路。想起这武友一场,论的从不是门户高低,而是那份"守得住根、传得下艺"的默契。就像岳家拳的"忠"与少林拳的"勇",说到底,都是习武人刻在骨头上的武德——一拳一脚,既要打得出去,更要立得住根。
少林寺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大浪淘沙中,人的功过终将由世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