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野菜(散文)
文/王华(吉林)
春风刚用舌尖舔软冻土,田埂边的枯草堆里就拱出星星点点的绿。婆婆丁把紫红色的芽尖顶破硬壳,像举着小小的火把;荠菜的锯齿叶怯生生展开,叶背的白霜像撒了层细盐;苦苣的茎秆还泛着嫩黄,却已摆出节节拔高的架势。这些被称作"野菜"的植物,像一群沉默的老友,年复一年守在人类生活的边缘,既见过饿殍遍野的苦难,也看过酒足饭饱的寻常。
一、饥荒岁月里的救命草
祖父的烟袋锅里总藏着1942年的春天。那年胶东大旱,地里的麦苗卷成了细针,榆树皮被剥得露出惨白的肉,连观音土都被挖得坑坑洼洼。他跟着闯关东的队伍往东北挪,最金贵的不是干粮袋,是双能辨认野菜的眼睛。
"走到辽河边,有个姑娘饿疯了,抓起把猫眼草就往嘴里塞。"祖父的指节敲着桌面,烟灰簌簌往下掉,"没半天脸肿得像紫茄子,喉咙里呼噜呼噜响,最后蜷在草垛里没了气。"那时候的野菜是活菩萨也是催命符,有经验的老人会蹲在地上教:"你看这荠菜,根须是白的,叶子边缘带锯齿,准没错。"他们在河滩挖苣荬菜,在山坡寻马齿苋,把苦苦菜用开水焯过,拌点盐就能撑一天。有次在山坳里发现一片野苋菜,红梗绿叶像泼了颜料,三十多号人蹲在地里吃得直打嗝,"那鲜味,现在山珍海味都比不了"。
母亲记忆里1960年的春天,是腌在坛子里的酸。七岁的她跟着邻居婶子去郊外挖野菜,地埂像被梳子梳过,连蒲公英的根都被刨出来晒成干。她们发明出各种吃法:灰菜切碎掺玉米糊,刺儿菜做馅包菜团子,槐树叶蒸熟了冒充菜窝窝。"最香是苜蓿芽,刚冒头时嫩得能掐出水。"母亲眯眼笑,眼角的皱纹盛着光,"就是得跟兔子抢,太阳一出来,稍微晚点就只剩光秃秃的杆了。"
那些年里,野菜不再是副食,是主食本身。《救荒本草》里四百多种可食野菜成了活命经,人们像研究珍宝般琢磨每种植物的脾性:苦菜要先用水焯去苦味,苋菜老茎能腌咸菜,连扫帚苗都被磨成粉掺口粮。有次在河南殷墟,考古学家发现三千年的炭化野菜种子,原来从甲骨文时代起,这些不起眼的植物就陪着人类走过饥寒交迫的长夜。
二、实验室里的草木春秋
1958年的中科院植物所,吴征镒院士在云南山区考察时,向导端来的凉拌水芹让他眼前一亮。这位植物分类学权威忽然意识到,民间流传的野菜知识里,藏着未被发掘的科学宝藏。此后数十年,他带着团队编纂《中国野菜图谱》,让乡野间口耳相传的植物,有了准确的学名和成分分析。
实验室里的野菜总在制造惊喜。蒲公英的根被提取出菊糖,这种天然多糖能温柔调节血糖;马齿苋的汁液里藏着去甲肾上腺素,像位沉默的心血管卫士;最普通的荠菜,维生素C含量竟是菠菜的十倍。南京农大的研究者做过有趣实验:志愿者连续一周吃野菜沙拉,血液里的抗氧化物质竟平均提升37%,像给身体穿上了隐形铠甲。
医药学家们在野菜堆里挖到了更大的宝。《本草纲目》里"治痢"的马齿苋,提取物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比西药还温和;被称作"败酱草"的苦苣菜,能悄悄促进肝细胞再生;春天里随处可见的车前草,有效成分早已制成治疗肾炎的中成药。
2019年屠呦呦团队因青蒿素获诺贝尔奖时,那株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黄花蒿,忽然成了全世界瞩目的明星——原来这株野菜对抗疟疾的本领,藏在叶片的褶皱里几千年了。
这些发现让野菜从"饥荒时的无奈"变成"餐桌上的珍品"。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教授常说:"古人靠经验识野菜,我们用仪器读野菜,都是在向自然学生存智慧。"云南民族植物学博物馆里,傣族解暑的刺五加、苗族治跌打损伤的紫花地丁,标本旁都标注着现代科学的解读,像给古老智慧配上了新注解。
三、我的野菜光阴
童年的春天,总伴着竹篮碰撞的叮当声。奶奶挎着蓝布头巾,我拎着小铲子,在麦田埂上开始"寻宝"。她教我的识菜口诀至今记得:"荠菜开花细又白,苦菜开花黄似金,面条菜长得像松针,马齿苋趴在地上红。"我总把苦苣当蒲公英,把灰菜认成苋菜,奶奶从不笑话,只是掰开叶子给我看:"苦苣的汁是白的,蒲公英的根是黑的,就像人的脾气,各有各的性子。"
挖回来的野菜要经三道仪式:清水泡半天去苦味,开水焯一遍收住青涩,最后或拌或炒,变出不同滋味。奶奶做的荠菜豆腐羹最是绝妙,嫩豆腐切细丁,荠菜切碎下锅,撒几粒白胡椒,出锅时滴几滴香油,清香能飘满整个院子。有次我贪嘴生吃马齿苋,结果闹了肚子,奶奶一边给我揉肚子一边笑:"这野菜啊,性子烈,得顺着它的脾气来。"
去年在婺源写生,偶遇挖笋老人,他竹篓里除了春笋,还装着几把绿莹莹的草。"这是鼠麴草。"老人粗糙的手指捻起叶子,"清明前后最嫩,和糯米粉蒸青团,吃了不生春瘟。"我跟着他在茶园边采摘,指尖沾的草汁带着淡淡草药香。那天晚餐,老婆婆端上青团,碧绿得像把春天捏在手里,咬一口,清甜里裹着微苦,竟吃出了童年的味道。
如今超市冷藏柜里,荠菜、马齿苋被包装成"有机蔬菜",价格比普通青菜贵几倍。可我总觉得,泡沫盒里的野菜少了点什么——或许是田埂上的泥土气,或许是亲手挖掘的期待,或许是与自然博弈又共生的默契。就像祖父说的:"野菜沾着人气才香,在地里是草,到了人手里,才成了菜。"
四、沉默的守望者
惊蛰那天去郊外,挖掘机正推平荒地,黄土翻涌间,几株婆婆丁的花序倔强昂着头,紫色花萼已微微绽开。它们不知道这片土地将建高楼,只是按千万年的习性,在春天里孕育新生命。
这就是野菜的品性:不挑土壤,不择肥瘦,田埂边、石缝里、墙角下,有一寸土地就能扎下根。你需要时,它慷慨奉献茎叶;你遗忘时,它在角落默默生长。《诗经》里"采采芣苢"的歌声穿越三千年,如今城市绿化带里,仍能看见人们弯腰挖野菜的身影,这场景像流动的画,把远古与当下连在一起。
日本料理店里,山菜是高级食材;韩国餐桌上,蒲公英泡菜是家常味;法国乡间,马齿苋沙拉是夏日清爽。这些陪人类走过艰难的植物,以新姿态走进不同饮食文化,不再是救命稻草,成了连接自然与文明的纽带。
夕阳西下时,我把挖来的荠菜分些给邻居。张阿姨笑着说"现在谁还吃这",转身却在厨房忙碌,荠菜清香从窗户缝钻出来。或许人们嘴上说着不稀罕,心里却始终惦记这份土地的馈赠。
啊,野菜,这些没有名字的草,这些有太多故事的菜。饥荒时挺直腰杆,和平时装点餐桌,实验室里显神奇,记忆中散清香。像位沉默的老友,不管你是否想起,总在那里守着四季轮回,等与每个懂得珍惜的人,在春天里重逢。
【作者简介】王华 ,男,1958年——吉林省前郭县人。 笔名王骅,原野。
从1989年开始,在《诗神》、《诗林》、《诗刊》、海南日报、吉林日报等全国1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1500多篇(首)。多次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著有诗集《我愿做棵树》(199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小说.散文集《破译人生的密码》(1997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主编大型文化丛书“前郭尔罗斯文化丛书”《诗歌卷》。
1997年获吉林省职工自学成才奖。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诗人辞典》及100多种文选。
2023年7月《天堂查干湖》、《人》、《生活》等19首诗歌被中国邮政制成《荣耀中国》珍藏限量版邮册,在海外限量发行。
曾任吉林省松原市政协委员,吉林省前郭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委员。
《啊,野菜》读后感
作者/云作山
王华的诗词散文,发表必读,有意思,有读头,有嚼劲。
本篇像一捧带着晨露的荠菜,初吃是清苦的,细品却有绵长的回甘。那些从冻土中拱出的绿,原是串起时光的线,一头拴着祖父烟袋锅里1942年的生死关,一头连着超市冷柜里标价的"有机标签",中间还缠着奶奶灶台上飘出的荠菜香。
王华写野菜,实是写人与土地最朴素的纠缠。1942年的辽河边,它是"活菩萨也是催命符”,一把野菜能让三十人吃出打嗝的满足。1960年的坛子里,苜蓿芽要和兔子抢着采,灰菜掺着玉米糊便是全家的口粮。这些带着苦难印记的记忆,让《救荒本草》里的四百种植物,都成了写满生存智慧的密码。
而当科学的目光投向田埂,野菜又露出新的面相,它们不再只是果腹的无奈,成了实验室里的明星,餐桌上的珍品,在日本料理店、韩国餐桌、法国乡间流转,成了自然与文明的信使。
最动人的,是那些浸着烟火气的瞬间。奶奶教的识菜口诀,"荠菜开花细又白,苦菜开花黄似金",藏着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老婆婆蒸的青团,把春天捏在手里,咬下去是童年的味道。如今包装精美的野菜或许少了泥土气,可邻居阿姨转身忙碌的身影里,藏着人们对土地馈赠不变的惦念。
这些不挑土壤的植物,其实是最坚韧的陪伴者。饥荒时挺直腰杆,和平时装点餐桌,沉默地守着四季轮回。读罢忽然懂得,人们挖的从来不是野菜,是藏在茎叶里的岁月,是与自然共生的默契,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掉的根。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初中还没有毕业的水平,也不知道解读的对与不对,深刻与肤浅,我自己评判不了。写这些也费了老大脑力。因为是王华的作品,有吸引力,所以写出我的读后感。
【作者简介】:姓名:云作山 网名:呼唤,现住址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王府站镇二部落村。教师,已退休。
酷爱文学,尤其诗歌。有作品在网络微刊发布。
诗观:用文字记录生活,陶冶性情,抒发情怀。
淡如雾,重如山
——舌尖上的美味
文/鲁振中
《啊,野菜》以质朴笔触串起时光:眼前婆婆丁的"火把"、荠菜的"盐霜",连着祖父1942年的猫眼草、母亲1960年的酸坛,殷墟炭化种子更牵出三千年的根。
科学的光藏在平淡里:吴征镒的图谱、屠呦呦的青蒿素,让傣家刺五加、苗家紫花地丁在标本瓶里,完成古今智慧的对话。
奶奶的口诀、婺源的青团,与超市包装的野菜对比,暖了日常,也显了变迁。这些草见过饥荒也陪过盛宴,把历史与当下揉进锯齿叶,淡如雾,重如山。
【作者简介】鲁振中前郭县人,农民,做过教师。2001年进城经商,曾用笔名:佚名、轶事。20世纪、90年代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因生活所迫搁笔三十年。在中国散文网站做编辑三年,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老丫文苑》特约评论家!
【老丫文苑 :创始人】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删除。1830443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