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呐喊:我们不是朋友
□子不曰

《南京照相馆》长达两个小时的观影时间,影院全场没有一句笑声,这是我几十年观影记忆中唯一的一次。当7月29日深夜十一点,走出影院,天空似乎有一场雨要来,正切合了我胸闷气短的心情。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真实发生的“京字第一号证据”事件为基底,将镜头对准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的方寸之地,七名普通百姓被迫冲洗日军照片换取通行证,却在显影液中目睹同胞被屠杀的真相,由此开启了一场以生命守护历史证据的生死抗争。影片以“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为精神内核,借影像之力刺破历史暗夜,揭穿了军国主义的虚伪谎言。
就在那一幕,当邮差阿昌在熊熊火光中焚烧日军视若珍宝的“亲善照片”,一字一顿地对日军摄影师伊藤说出“我们不是朋友”时,南京城的血色夜幕仿佛被撕开一道裂痕。这句台词超越了角色对白,成为整部电影的灵魂,更是中华民族对侵略者最决绝的立场宣言。
“朋友”一词在日军口中沦为工具性谎言。伊藤以“给我干活我们就是朋友”诱骗阿昌协作,承诺通行证却暗中安排格杀令;他一面欣赏中国戏曲文化,一面为完成祖父甲午战争未竟之野心而屠戮南京百姓。这种虚伪的“友好”面具,实则是军国主义对人性认知的彻底异化,中国人在他们眼中仅是“暂时有用的耗材”,利用价值耗尽后便被弃如敝履。
影片以冷峻笔锋戳破中日关系叙事中暧昧的“人性幻想”。不同于以往一些电影题材试图在侵略者身上挖掘“共同受害”的悲情,《南京照相馆》则毫不妥协地宣告立场的鸿沟。当日军翻译王广海临终攥着未送出的戏折子,当毓秀高喊“我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不当汉奸”,文化认同与民族气节在生死关头升华为抵抗的武器。这种“不朋友”的决绝,并非煽动仇恨,而是对历史本质的清醒认知。当靖国神社仍被供奉、教科书篡改持续发生,艺术创作必须肩负揭露真相的使命。
《南京照相馆》的震撼力在于其“不朋友”的历史清醒与“寸土不让”的精神标高。它撕碎了以“友谊”为名的虚伪叙事,将胶片化为刺向军国主义咽喉的利刃。当片尾历史照片与今日南京重叠,我们看见林毓秀们用生命显影的“未来”:车水马龙中嬉笑的孩童、城墙上触摸砖纹的游人、纪念馆中永不熄灭的和平之火。 这份繁华,是金老板们以血肉浇筑的“不让之土”;这份记忆,是阿昌们以胶片定格的“不灭证言”。
仰望朗朗乾坤,那句“我们不是朋友”的宣言仍在历史长廊中回响。对真相的捍卫,就是对山河最深的赤诚。
诗云:《有一种痛叫南京》
痛,深深刻画在南京
十二月的寒风
吹不散往昔的悲鸣
公祭日,以国家的名义
历史的伤痕被再次记起
血染的土地,承载着无尽的怨
三十万,亡灵在夜空下呼唤
勿忘国耻……
(诗于2024年12月13日公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