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新年伊始,艺术家杨兴文的展览逐步展开了。在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先是三月九日《九嵕山·杨兴文绘画探秘》艺术展在山西省当代美术馆展开。其后,三月二十三日《钟馗——杨兴文画钟馗》专题展在驰名中外的北京798太和艺术空间展开。
在展出期间,许多著名的批评家、艺术家都参加了画展的研讨会以及现场直播,对作品进行了对话式的点评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展后,太和艺术空间公开发表与艺术家共同承诺:杨兴文老师画的所有钟馗作品保值增值,三年内无论市场如何震荡,坚决不降阶,并以适当的幅度溢价,确保杨兴文艺术市场的稳定发展。
这两次展览引起了国内外各方人士的强烈关注,不少人从上海从广州,不断的邀请艺术家杨兴文开展艺术展览。他得到了学术圈和收藏家的青睐,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一现象对于艺术家而言,在他的艺术生涯当中是很少见的。
在《九嵕山:杨兴文绘画探秘》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件大型金属雕塑钟馗伫立在美术馆的户外空间,他们形象威严凶猛,手持宝剑,怒目圆睁。
与众不同的是,构成这般古典形象的“零件”,既透着古怪又让人倍感熟悉——斑驳生锈的暖气片、布满岁月痕迹的旧阀门、闲置已久的煤气罐……这些曾在工业化浪潮中被废弃、遗留的金属物件,经由艺术家杨兴文的再创造,挣脱了往昔的沉寂,化作了福佑四方的钟馗和托举天地的女神。他以绘画给予了钟馗艺术以生命,而钟馗又反过来滋养了他艺术生命的无穷无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终于,钟馗生命的奇迹横空出世,它就是艺术生命的别样创作——金属雕塑钟馗与女神。
艺术家将绘画的艺术与金属材料的雕塑艺术贯通,这一切既在预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那么,艺术家是如何产生这样的理念的?金属雕塑作品的立意是什么?它究竟是如何打造而成的呢?
1、金属雕塑艺术理念的产生:四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发现陨铁并利用这个“神的礼物”来作为装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带动技术革命,那时铁在工业领域独领风骚。十九世纪,钢管与焊接技术出现。1815年,苏格兰工程师威廉•默多克用废弃的步枪枪膛连接成管网,为伦敦的照明系统输送煤气。后来,人们对钢管密封性越来越高的要求也推动了焊接技术发展,同时也开发出在焊接时能耐高温并且不开裂也不降低强度的钢种。20世纪中期,炼钢方式发生了转变。碱性氧气炼钢法和电炉炼钢法成为主要的生产工艺,使得生产过程更高效、更节能,甚至允许生产者把废钢作为原料进行再利用。二十世纪末,钢成为新的霸主,成为现代世界位于核心地位的金属材料。
在当下,艺术家杨兴文的打造理念由此而生。金属雕塑打造的核心前提是全面、深入地把握钟馗和女神的文化内涵。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艺术家从大量的废弃钢铁堆中,通过观察,头脑中对钟馗和女神形象的检索,进行选材、回收与组合,化腐朽为神奇。《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女娲的形象出现,她是有人性的神,有神性的人。后来,在东汉的《风俗通义》里描写了她造人的故事: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赋予泥土以生命,然后有了人类的出现。
当今时代,艺术家杨兴文赋予废弃的钢铁以生命,他感受到神奇的生命力量,随即赋诗一首:《金属雕塑》
一位女神从天而降
送给我一个神奇的自由历史、责任、担当
把民族血脉传承
当代当代
我寻找着我在乡村里穿行
走进这乡镇的巷子里
废铁站在这里向我招手。
那废铁堆积如山
震撼着我的心灵
当代当代
就在这废铁堆里我如醉如痴
工业化时代的大地
这废铁成了我创作的世界
铁艺鍾馗、女神、沙尘暴
在这废弃的土地里诞生
这铁艺把中国大写意
水墨画精神彰显我寻求那艺术的自由
我寻找这时代精神的张力
我寻思着时代的力量
这焊机、钢筋、铁块
把力度伸张震撼着大地
震撼着多少个悲伤的心灵
奇奇怪怪的造型成了天然的宝贝
呼唤我把传统把当代结合
这废铁块各异的造型
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历
有着述说不完的故事
开采冶炼制作安装
使用废弃各个都是鲜活的生命
这神奇的生命向我招手
组合集中又一次强大的生命
立在这孤独的土地上
神采飞扬光芒四射
已成为我精神的信仰者
他们在奔跑创造着这神话里的故事
自由与幸福
生命又有了无限的快乐
艺术家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创造的欣喜,艺术家的自觉与思考。他立意于将绘画的艺术家与金属雕塑艺术的贯通,将抽象的、符号性与文化性相互融合,这又充分体现了它的当代性特点。
2、金属雕塑打造的过程。从规格的角度来讲,金属雕塑钟馗分为小型和大型的两种。对于大型的雕塑作品,甚至需要用吊车来进行组合安装的。小型的作品有的如我们的身高一般高,几个人便可以抬得动。
从作品的构造来看,它包括三大部件:腿部、身子和头部。在设计上,艺术家采用了一种框架式的构图,将钢板进行对接、焊接。在头部完成了粗放型的构图之后,需要对细部再进行细化,从眉毛、眼睛、鼻子、胡子等部位进行深刻地刻画。
在打造的过程中,艺术家对每一个部位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体现人物的硬度和刚度。身子部位,作品中的钟馗身着盔甲,身穿短裙。他右手持刀,左边胳膊是横在胸前的,如同走正步的姿势,像是迎宾。在民间,钟馗这样的形象寓意为迎财进屋。腿部是各种废弃的铁块,艺术家将它打造成一种抽象的硬度的一种符号。金属雕塑女神在设计上同样采用了框架式的构图。
艺术家将废弃的钢铁块进行连接,焊接,密封,最终将其打造为一种大写意的、水墨的形象,而自由、奔放的元素也塑造于其中。总之,所有的作品都要经历粗放型的构建焊接与细部的刻画打磨,每个部分在打造的过程中又都各有步骤,以此它们有了生命的力量与符号性。
3、金属雕塑作品:钟馗与女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钟馗被视为降妖除魔、驱邪避疫的守护神。他的形象威武雄壮,能够镇压一切邪恶势力。因此,挂钟馗图有祈求平安、庇佑家人的寓意。雕塑一:护财钟馗钟馗手握战刀,指向远方,站立着,威严十足。他有着镇宅、纳福、来财、保平安的多层寓意。
雕塑二:四方钟馗因其头部拥有四面,分别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所以称其为四方钟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个方位象征,它们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些方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代表方向,还与四季、五行等自然现象密切相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不仅是方位的象征,也是重要的图腾符号,代表着力量、智慧、生命轮回和保护神灵。 中国人常讲保“四方平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本是古代神话中的万兽之祖,传说是由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所创造。 它们分别镇守四方、调阴阳、顺风水,被世人信奉称之为“ 圣兽”。 这些圣兽在民间被认为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所以,四方钟馗的理念也是由此而来,拥有同样的寓意。著名学者、理论家、神学家、曾留学就读于德国神学院七年、国家级重大工程考查团成员高从宜老师指出:敦煌藏经洞《太上洞渊神咒经》确认钟馗起源于六朝乱世,定型于大唐盛世。就丹青绘画看,盛唐吴道子乃不折不扣的钟馗创作第一人。千年之后,艺术家敖之又与钟馗撞了个满怀: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赏心悦目,堪称奇观。艺术家杨兴文的突出贡献在于既表现了钟馗的六合之在,又绽露了钟馗的太和之灵;既触醒了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又汇入了当代艺术的世界游戏。
雕塑三:女神金属雕塑的女神作品其设计也是多样的,或是可以固定不动的女神,或是可以旋转的四方女神等等。艺术家的《女神》绘画作品是从民间艺术、民间信仰中获得的精神滋养,融合了母亲的形象、女性的形象,是爱与美好的化身。不少观众也会从《女神》系列进一步延伸解读,比如追寻人类起源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等等。在他的金属雕塑的女神作品中,艺术家着意于对母性的刻画,用抽象的符号来显现其中的精神内涵。
艺术家杨兴文以他的金属雕塑钟馗与女神,赋予钢铁以神奇的生命力量,同时又融合了当代性、符号性与文化性的多重元素。金属雕塑作品中“不改变的精气神”本身,是信息倦怠时代里永不妥协的生命力。他用自己的语言向时代吹响精神的号角,以艺术之力回应着这个时代的困顿。他的艺术正以最原始的力道,为时代辟出一条强憾的澄明之路。
(作者系某大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