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初审江开华先生
蒋铧先生书法
从诗词歌赋视角赏析兴安运河的美学特色
——广西兴安县《灵渠诗词选》序
宿富连
为了迎接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在桂林召开,助力灵渠文化申遗,同时也为了赓续和弘扬灵渠文化即运河文化这份珍贵遗产,让世界山地运河工程奇迹转化为文学书写的独特范式和诗性智慧,并使之代代相传,兴安诗词学会从2024年开始,举全会之力,耗时年余,从2000多首诗词、辞赋中遴选400多首诗词,汇集《灵渠诗词选》一书出版。学会领导嘱我为该书作序,因我是兴安县人,又是陡军后裔,自幼在灵渠边长大,还曾出版过《兴安史话》一书并创作灵渠诗词数十首,因而爽快答应,欣然为之作序。
该书所选作品,上起晋、唐,下迄明、清,终至近代、当代,时间跨度1000多年,作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作者身份、地位各异,既有达官贵人、文臣武将、朝廷贬官,也有骚人墨客、贤才志士、士农工商,还有草民布衣和赴京进贡的越南官员、使者,等等。他们以其奇思妙构和生花妙笔,对古老、神奇的兴安运河进行广视角、多领域、全景式、深层次的扫描和吟咏,所写出的诗词、歌赋格律严谨、音韵铿锵、文采绚丽、情景相融,既有运河的亮点、景物的特点、人事的重点,又有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感人的力度,成为家喻户晓、烩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因此,《灵渠诗词选》是一本有内涵、有价值的好书,它既是献给世界运河大会的文化礼品和精神盛宴,同时也是兴安县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学记忆和精神遗产。
美学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是辩证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关系。主体(诗词家、艺术家)从客体(运河、景物)中汲取灵感、积累素材,根据自已的情感、理念、技巧进行筛选、提炼、加工、创作,形成和诞生诗词、歌赋、艺术作品等精神产品。可见,兴安运河的各种美的品性、形式、亮点等,正是通过诗词、歌赋等文学样式、精神产品描绘、反映、展现出来。下面,笔者仅从本书搜集、汇编的诗词、歌赋中,尝试和赏析兴安运河的六大美学特色。
一是声名美。1963年3月28日,史学泰斗郭沫若在广西区、市领导陪同下,参观、游览兴安灵渠,即兴挥毫写下七律一首和《满江红·灵渠》词作一首,深情赞美“史䘵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郭老关于兴安灵渠即兴安运河与万里长城相匹对,“同为世界之奇观”之说,堪称石破天惊、振聋发瞆之千秋谠论,它顿使兴安运河声名煊赫,如雷贯耳。兴安运河从过去“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美女”,一跃而为家喻户晓、待时而嫁的倾国美女。郭老当年游览灵渠之时,笔者正在兴安中学念高中,当时与同学奔跑至灵渠三将军墓前,亲眼目睹郭老、翦伯赞(北大副校长)、李星华(李大钊之女)等名人尊容,激越难已。后来又在报刊上看到郭老游灵渠的诗词,更是钦佩有加。为使郭老名词流传后世,兴安县委、政府曾将此词刻碑,“文革”十年中该词碑经历两埋两起之磨难,在兴安县博物馆长李铎玉等同志的舍命护理下,终于在粉碎“四人帮”后使词碑重见天日,现词碑屹立于灵渠公园东侧,成为兴安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县域的珍贵遗产、运河的经典记忆。
兴安运河声名之美,还体现在它曾荣获两顶桂冠和三个“世界之最”。两顶桂冠:2017年8月23日入选第十七批国家水利风景区;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三个“世界之最”:兴安运河是世界上最早的山地运河(但非唯一);它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闸(早西方一千多年);它有世界上运行时间最久且至今仍完好无损的拦河大坝。随着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在桂林隆重举办,兴安运河必将进一步声名丕振、美名远扬。
二是形象美。历代骚人墨客对兴安运河的吟泳、赞颂,既聚焦于其水利工程的伟大、神奇,也沉醉于其山水交融的诗意、画卷。这些诗词、歌赋,从工程颂歌(明代解缙)、山水美学(明代俞安期)、市井风情(清代苏宗经)到神话意象(清代彭榕)、声誉定格、彰显秦功(当代郭沫若、翦伯赞),从明代江西才子颜皞、方升撰写的《重修灵渠赋并序》及《灵渠赋》,到当代辞赋家何开粹撰写的《灵渠赋》,多维度、多视角地描绘、塑造、树立了兴安运河的完美、感人的审美形象。概括起来,主要有:穿山越岭、滩险陡多的山地之河;是琦思瑰构、匠心独运的神奇之河;山青水碧、波平浪静的秀丽之河;蜿蜒南流、永不停息的恒动之河;沾溉八方、养育儿女的慈母之河。山地、秀丽、神奇、恒动、慈母,便是兴安运河的整体审美形象。读完这本诗词选集,兴安运河这个近乎完美的整体形象便浮现脑际、刻印心房,铭感五内,终生不忘。
三是结构美。兴安运河结构之奇美,早已驰名寰宇、蜚声中外。早在郭老之前的某些诗词、辞赋中,已经局部地描绘、赞叹兴安运河奇美之架构、匠心之独运。如赞颂史䘵的神匠睿智、铧嘴劈湘三七分派、陡门卅六升降水位行舟通航,等等。唐代胡曾《灵渠》:“凿山开岭此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作者以“天道”比喻运河贯通湘漓二水的壮举,奠定运河“天下奇观”的基调。宋代刘克庄《铧嘴》:“世传灵渠自秦始,南引漓江会湘水。楚山忧赭石畏鞭,凿崖通堑三百里”。作者赞颂史䘵开凿灵渠的艰辛和雄伟气魄。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治水巧妙,莫如灵渠者。”虽外诗词,但其对运河技术精妙的评价成为被后人广泛引用的经典名句。宋代刘克庄:“咫尺江山分楚越,史君才气卷波澜。”作者对凿渠者史䘵的敬仰化作神化式的颂歌。清代苏宗经:“一道飞来分楚粤,双流抱处识乾坤。”作者赞美运河核心工程“铧嘴分水”的绝妙神奇。明代严震直:“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陡门三十六,锁住万山烟。”作者以“锁烟”意象将实用水闸升华为仙境门户,科技与诗意融为一体。
当然,对兴安运河结构的科学性和完美性作出经典概括和诗意诠释的,当首推当代史学泰斗郭沫若。其词作《满江红·灵渠》这样写道:“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依据郭老的精准分析,兴安运河结构的科学、工程的精当、工艺的高超,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选址恰当;设计科学、结构合理;铧嘴分水精准、神奇(七分入湘、三分入漓);天平科学调节水量,大小天平的作用主要是分水和溢洪;36个陡门的主要功能是提升水位,确保顺利通航。总之,兴安运河工程结构之美妙、神奇,令人惊叹,它是古代数学、力学、物理学、建筑学和原始控制论、系统论的绝妙运用。又由于它妥善处理了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低、远与近等相互关系,因而又是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四是刚柔美。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兴安运河的本性、品格应是阳与阴、刚与柔、善与恶、利与害的辩证统一。从美学的角度看,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完美结合所呈现的刚柔美,应是兴安运河美学的一个亮点。清代彭榕:“惊疑蛰起龙分水,舞爪掀鳞势如飞。”当代郭沫若:“铧嘴劈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怒龙分水”、“劈湘铧嘴”、“闸水陡门”,生动地描绘了兴安运河的磅礴气势,赞颂了运河的阳刚之美。当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运河的阳刚之美也可转化为刚性之恶。如暴雨连绵可致运河水涨,甚至洪水泛滥,酿成水灾。又如狂风大作、浊浪排空,可致樯倾楫摧、舟沉人亡。而山青水碧、波平浪静、百舟竞航、舟穿街市等等,兴安运河所展现的阴柔之美,则占据运河美学的主导地位。明代俞安期《舟经秦渠即景作》:“秦渠曲曲学三巴,离立千峰插地斜。宛转中间穿水去,孤舟长绕碧莲花。”作者以“碧莲花”喻两岸青山,勾勒舟行渠中、峰回水转的画卷,凸显和讴歌了运河的阴柔美、画卷美。清代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作者把兴安运河水之清澈透明、山之葱茏苍翠、景之瑰丽神奇,描绘、刻画到了极致,这应是兴安运河阴柔美的经典颂歌。清代苏宗经《出陡河过兴安县》:“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蓬窗买酒便。”好一个舟穿桥洞、蓬窗买酒!作者以白描手法展现兴安运河水街的市井风情,洋溢着市井风情的平静美、祥和美和情趣美。所有这些,都是兴安运河刚柔美尤其是阴柔美的具体体现。
五是功能美。兴安运河开凿2000余年,其功能全面、多样,其作用显著、重要。这条古老而又现代的运河,曾是军事之咽喉、丝绸之旧路、经济之桥梁、交通之要道、友谊之纽带、人文之荟萃、生命之摇篮……它是一条安邦定国、利国惠民之河,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之河。除漓江补水、环境保护目前尚无诗词吟咏外,其他如军事运输、舟楫航运、商品流通、水利灌溉、友好往来、观光旅游等等,历代诗词、歌赋均有所吟诵、描述。“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三人叠主裁。”(当代郭沫若),“一统河山迈禹汤,雄才今日识秦皇。”(当代翦伯赞)两位史学家以诗盛赞兴安运河在促进秦始皇征服岭南、一统河山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帆船北转湖湘粟,楼橹南通岭海航”(当代翦伯赞),这是史学家翦伯赞深情盛赞兴安运河的交通、航运功能。“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这是翦老诗赞兴安运河之水利灌溉功能,这条运河在今天仍能灌溉良田6.5万亩。“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明代解缙),诗人设想秦始皇若延寿,龙舟经兴安灵渠可直抵南海,喻指兴安运河拓展帝国疆域的军事、统一功能及其战略意义。“谁知万里分流去,到海还应有会期”(明代鲁铎),作者以湘漓分流最后入海重逢,比喻南北文化分合、统一的哲理,赞美了兴安运河在促进南、北文化即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和合、融汇、发展的特殊功能。“灵渠奇迹两千载,堪与长城共壮怀。振我十亿腾飞翅,马嘶万里催人来。”(当代贺敬之),诗人借古喻今,将兴安灵渠即运河精神升华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褒扬了兴安运河的精神鼓舞、激励功能。
六是人文美。兴安运河形象美与人文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统一。广义的人文,包含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宗教等诸多内容。我们这里仅指狭义的人文,即灵渠文化或运河文化。运河之人文美,亦即运河的文化美,主要指文化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多样性。2022年6月,笔者在《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2期发表一篇题为《文化交流互鉴中灵渠文化的升华与发展》的学术论文。文章首次对灵渠文化的概念及其科学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阐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对灵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作者把丰富多彩的灵渠文化即兴安运河文化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八个方面,即:建筑文化、水利文化、陡军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诗赋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这八种文化,共同的特点是内涵丰富而又形式多样、极具地方色彩。例如,兴安运河的诗赋文化,现存晋唐至近代诗词、楹联400多首(副),辞赋4篇,作者灿若繁星,多为政界名流和文化名人,如唐代的张九龄、胡曾,宋代的范成大、张孝祥、刘克庄,元 代的傅若金,明代的解缙、鲁铎、俞安期、董传策,清代的陈关调、陈元龙、袁枚、李松圃、张祥河、阮元、苏宗经,现当代的柳亚子、郭沫若、翦伯赞、陶铸,等等。他们在兴安留下的名篇、佳作,成为兴安弥足珍贵的史料和文化遗产。又如兴安运河的民俗文化,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风味。兴安民俗既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又包括民间歌谣、民间工艺和民间习俗,等等。兴安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一百多年来,兴安出了个“桂林戏状元”蒋晴川,两个“广西桂剧大师”蒋金凯、蒋金亮,一个有“灵渠百灵鸟”之称的歌唱家罗宁娜,一个央视名嘴欧阳夏丹。清同治年间,兴安的蒋晴川在桂林上演七天连台大戏,曾使“桂林万人空巷”,被誉为“戏状元”。兴安的马仔调,是县内汉族的一种舞蹈,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二男一女演出,一男骑马,一男推车,一女坐车,唱的是彩调唱腔,马、车均为纸扎。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动作滑稽,唱腔优美,极富桂北乡村生活情趣。1958年,兴安马仔调曾被文化部精选、推荐,进入中南海向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汇报演出。从以上几个典型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兴安运河人文底蕴之厚重、兴安运河人文之大美,感人殊深、名不虚传。
以上关于兴安运河美学特色的几点意见,纯系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祈参加世界运河大会的领导和嘉宾,学者和专家,不吝赐教、雅正。前面已经说过,《灵渠诗词选》是由兴安诗词学会同仁精心编辑而成,尽管还有不尽完善之处,但毕竟瑕不掩玉,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高规格、高品位、高质量的诗词范本,是一部可以流传后世、启迪后昆、教育子孙的精品图书。深信此书出版,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首肯和青睐。祝该书早日付梓、面世。是为序。
2025年7月25日
[注]
本文作者系广西兴安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共灵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桂林地委党校原校长、书记,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原第一副校长、桂林诗词楹联学会原副会长、广西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原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二级哲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