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建设是国家治理的精神基石,是社会风清气正的源头活水。纵观古今中外,吏治清明的时代与国度,无不以健全的廉政体系为支撑。当代中国的廉政文化建设,需以机制为梁、制度为基、监督为盾,三者同频共振方能筑起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其中,监督作为权力运行的"校准器",其效能直接决定着廉政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失去监督的权力如同失控的航船,终将偏离航向、触礁倾覆。
一、机制为梁:搭建廉政运行的四梁八柱
构建科学的廉政机制,核心在于厘清权力运行的经纬脉络。我国已形成党委主导、纪委主责、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廉政工作格局,从中央到基层构建起层级分明的责任链条。纪检监察的专责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等,共同织就了覆盖权力全流程的监督网络。
但机制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一些地方仍存在"纸面机制"现象:有的单位议事规则看似完备,实则沦为"一把手"拍板的程序性点缀;有的监督岗位碍于层级关系,陷入"想监督不敢、该监督不做"的困境。这种机制运行中的"中梗阻",本质是权力结构失衡导致的功能衰减,为后续制度空转埋下伏笔。
二、制度为基:筑牢廉政建设的铜墙铁壁
制度是廉政建设的刚性约束,是规范权力的"紧箍咒"。我国已形成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监察法》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从"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到"不能腐"的防范体系,再到"不想腐"的教育机制,构建起多层次的制度防线。
但制度的权威不在于条文多寡,而在于执行力度。现实中"制度空转"的现象不容忽视:工程招标制度在一些地方异化为"明招暗定"的遮羞布,干部选拔中的"德才兼备"原则被少数人曲解为"关系优先"。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制度设计的疏漏,而是监督缺位导致的"破窗效应"——当监督沦为"纸上谈兵",再严密的制度也会沦为"稻草人"。
三、监督为盾:锻造拒腐防变的锐利武器
监督是廉政建设的"生命线",是确保机制落地、制度生效的关键。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的至理名言"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深刻揭示了监督的重要性。当前,廉政建设的突出瓶颈在于监督的"虚化弱化":一些地方"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决策过程暗箱操作,"一言堂"取代了民主集中制;监督体系中存在"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下级监督难"的困境;更有甚者将监督异化为利益交换的工具,让招标监督、审计检查沦为走过场,滋生了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沉疴。
实则,监督是对干部的最大保护。有效的监督能及时纠偏纠错,防止小错酿成大过,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负责,更是对党的事业的担当。真正的廉政文化,必然是"监督无禁区、权力受约束、群众能参与"的文化生态。
四、历史镜鉴:古今反腐的成败启示
中国古代反腐实践中,监督机制的得失直接关乎吏治清明。明代朱元璋推行"重典治吏",制定《大明律》《大诰》等严苛律法,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巡查百官。这种以恐怖威慑为核心的监督模式,虽短期内震慑了贪腐,但因缺乏民众参与,最终沦为皇权的统治工具。到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官场腐败愈演愈烈,正是监督机制异化的必然结果。
清代康熙创设的"密折制度"颇具借鉴意义。他鼓励官员以密折直陈贪腐线索,这种上下结合的监督方式,打破了官僚体系的"利益同盟",使地方贪腐难以遁形。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通过密折查处的督抚级贪腐案件达数十起,其中两江总督噶礼案震动朝野。这表明,当监督渠道畅通、监督主体具备独立性时,即便在封建体制下也能形成反腐实效。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将监督作为反腐利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历史周期率"之问时明确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陕甘宁边区实行的"三三制"政权、群众举报制度、民主评议会等,让民众真正参与到政权监督中,造就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清廉景象。1941年查处的"肖玉璧案",将贪污公款的八路军干部依法处决,通过《解放日报》社论昭示"腐败不除,亡党亡国"的决心,彰显了依靠群众监督反腐的鲜明立场。
五、世界镜鉴:他国反腐的有益经验
新加坡作为全球公认的清廉国度,其成功源于"制度监督+独立机构+社会参与"的三重体系。贪污调查局(CPIB)拥有绝对独立性,可直接调查包括总理在内的所有公职人员;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与《防止贪污法》构建了严密防线;公民举报受法律保护,形成了全民监督的社会氛围,使其常年位居透明国际清廉指数前列。
芬兰以"文化引领+制度保障"成为北欧廉政典范。议会监察专员、审计署等官方机构与媒体、公民社会协同发力,媒体拥有充分的调查报道权,公民可通过"阳光政府"平台查询政务信息,使腐败发生率长期处于全球最低水平。
德国的"分权制衡+专业监督"模式同样可资借鉴。通过联邦与州的分权、立法司法行政的制衡防止权力集中;联邦审计院等专业机构对政府财政实施全程监督,确保公共资金使用透明,使德国在大型工程招标等领域保持了较高廉洁度。
六、回归本源:人民监督激活廉政文化
历史与国际经验表明,监督的本质是权力制衡,最有效的制衡源于人民参与。实现人民监督的效能,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畅通监督渠道,完善信访举报、政务公开、群众评议等机制,让民众声音有处表达、监督意见得到回应;二是保障监督安全,建立举报保护制度,消除"不敢监督"的顾虑;三是强化参与实效,让群众从"被动知情"转向"主动参与",在重大决策、项目招标、干部选拔等关键环节发挥实质性监督作用。
当人民监督真正落地生根,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便失去滋生土壤,干部才能在规范用权中践行初心。此时,监督将成为干部成长的"护身符",廉政将化作融入社会血脉的文化基因。
廉政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机制、制度、监督缺一不可。唯有以机制为框架、制度为保障、人民监督为核心动力,才能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体系,让清廉之风充盈社会肌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
韩振北,男,中国致公党党员、陕西紫光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指导。书画家、作家、诗人。西安文史艺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