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从商,一遇骗,二遇盗,三遇匪;逐躬耕,一岁大旱,一岁大涝,一岁飞蝗;乃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杨一笑,北宋无名之辈,可是他滑稽与可笑的人生却在几个世纪里让人们过目不忘。
徐工,徐文志。出黑山,入绿谷。丁丑壬子来,癸卯甲子去。参工、入党、进修,勘测、规划、下放,建设与规划,建设与服务,后服务于并热爱于和回归于土地。徐公,大公无私,一身正气。其忠诚、老实,勤奋、好学,团结、友爱且担当。皆曰:人民公仆也。
徐文志,兵团的有志之士,可是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却在短短几年内让人们记忆无存。
注解:
工程师徐文志,汉,从辽宁锦州的黑山来,到新疆伊犁的河谷去,1937年12月出生,2023年6月去世,享年84岁。1962年10月,参加工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9月至1962年10月,在东北农学院土地规划专业学习,成为了共和国之后少有的专业人士。1962年10月至1969年7月,任兵团农四师勘测队规划组技术员,后升任组长。1969年7月至1971年5月,在农四师61团二连劳动改造。1971年5月至1972年8月,任农四师61团基建连副政治指导员。1972年8月至1975年7月,任农四师基建科参谋。1975年7月至1979年7月,任伊犁地区计委干部。1979年7月至1983年3月,任自治区农垦总局计划基建局科员。1983年3月至1983年8月,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一处秘书。1983年8月至1988年8月,任兵团办公厅秘书。1988年8月至1995年6月,任兵团土地管理局副局长(正处级)。1995年6月至1995年8月,任兵团土地管理局副局长(副师级)。1995年8月,任兵团土地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正师级)。1998年1月退休。徐文志同志,大公无私,一身正气。对党忠诚,老实。对工作勤奋,好学。对同志团结、友爱并且担当。大家都说:他是人民的公仆。
简单、平凡、被人忘掉是徐文志这一代兵团人的追求,可是从徐工到徐公的称谓中便知徐文志同志这一代兵团人光辉灿烂的人生。
我与徐文志同志相识于1994年11月下旬的某一天。兵团开始推行建筑主体工业化革命,建设商品砼(混凝土)站。为了处理好公司与自治区、兵团、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极其复杂的土地关系,公司领导依仗个人关系请来了土地爷,兵团土地管理局副局长徐文志同志。中等个,不胖,不瘦,一件陈旧、黄色的军用大衣披在身上。没有会议室,现场办公。他像兵团首长那样踏上一个小土堆上,待几位年轻女干部小心翼翼地踏过灰土(害怕弄脏鞋子)战战兢兢躲过尘草(害怕弄脏裤子)他才讲话。
“我们的棉纺厂和汽车厂就要倒闭了,原因是小平同志不给我们守边界了,日本鬼子、美国鬼子和德国鬼子大摇大摆地进门,我们敲锣打鼓地欢迎。欢迎什么?欢迎他们干死我们!想不通呀,同志们!可是想不通也要想通。我们干不了细活,只能干粗活,到工地上搬砖。挖掘的活没有了,看看日本的小松、美国的卡特和德国的海尔都来了,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不会再有了。现在盖楼房用上了模板,用上了钢板,混凝土用上了泵车,搬砖的活也没有了?所以,要改革,要开放,要忍辱负重的赶上去。只有带着这种思想,我们才能够认真对待和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听了他的话,我们如梦初醒,在爱与恨中,在愧与奋中,努力开展自己的工作。
徐工看仪器,我举标杆,定四点,包括方位和标高。
东南角。
定点后,主要是与自治区一家企业的土地纠纷。徐工把自己的意见说给自治区土地局和自治区这家企业的有关同志。他们认真记录并爽快地回答:“放心吧,徐公,我们会处理好的。”
东北角。
定点后,主要是与兵团一家企业的土地纠纷。徐工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兵团土地局和兵团这家企业的有关同志。他们认真记录并爽快地回答:“放心吧,徐公,我们会处理好的。”
西南角。
定点后,主要是与乌鲁木齐市一家企业的土地纠纷。徐工把自己的意见说给乌鲁木齐市土地局和乌鲁木齐市这家企业的有关同志。他们认真记录并爽快地回答:“放心吧,徐公,我们会处理好的。”
西北角。
定点后,主要是与乌鲁木齐县一个村子的土地纠纷。徐工把自己的意见说给乌鲁木齐县土地局和乌鲁木齐县这个村子的有关同志。他们认真记录并爽快地回答:“放心吧,徐公,我们会处理好的。”
最后,有一个插曲。
在定点西北角时,有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临冬,河水不在流动,露出了大面积的河床,滞留的河水开始结冰。我扛着标杆,等候着徐工的命令。
徐工喊:“往前走!”
前面是河边,我走到了河边。
徐工喊:“再往前去!”
前面是水坑,我不知所措,转过身来,静静地看着徐工。
徐工走到我的面前,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身后的水坑。
他问:“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吗?”
我答:“是的。”
他问:“会看那台仪器吗?”
我答:“会的。”
他说:“那好,你去看仪器,我去立标杆。”
说完,不等我
反应,就脱下大衣,扔掉鞋子,卷起裤腿,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水坑中。
在那台仪器的视孔中,我看到了他立起来的那根高高的标杆。

作者简介:
住建部《建筑》与《城乡建设》杂志新疆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院与中国建筑总公司《施工技术》杂志新疆负责人。新疆与兵团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作家协会理事、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兵团朗诵艺术学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