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迁徙与精神的返乡
—— 读刘君女史的《向阳坡上》
魏佑湖
在文学的旷野中,总有一些作品如向阳坡上的草木,带着蓬勃的生命力与温暖的底色,让人在翻阅时感受到心灵的震颤。刘君的散文集《向阳坡上》便是这样一部佳作,既承载着地理迁徙的斑驳印记,又蕴含着精神返乡的深层哲思。这部散文集以 "向阳" 为精神图腾,将地理空间的跨越转化为心灵疆域的拓展,在迁徙与返乡的辩证运动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诗意叩问。将生命的轨迹、成长的阵痛与情感的温度熔铸于笔端,如一首绵长而深情的散文诗,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活的赤诚与对世界的热爱。
当我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柳江的氤氲、马桥的风沙、西安的古韵与济南的清泉,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作家的成长轨迹,更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跋涉。
“经历和苦难,是作家的财富。” 刘君的生命旅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叙事。从祖籍广西柳江的氤氲水汽,到马桥农场地窝子里萌发的童年,再到乌鲁木齐都市的烟火、西安古城的厚重、齐鲁大地的古韵,她的脚步跨越东西,在不同的地理坐标上刻下生命的印记,构成了《向阳坡上》的显性叙事脉络。这些经历没有被岁月磨平棱角,反而化作《向阳坡上》中最鲜活的素材。这些地理坐标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换,更是精神成长的驿站。马桥农场的沙枣花与胡杨林,在作者笔下成为生命最初的底色,它们的坚韧与质朴深深烙印在她的灵魂深处。正如张炜所言,这些地域风物 "不是景观的描摹,而是生命状态的隐喻",沙枣花的清香里藏着童年的记忆,胡杨林的虬枝中蕴含着荒原的哲学。
植物意象在书中形成独特的隐喻系统。沙枣花的 "一缕清香" 是诗心的具象化,胡杨林的 "虬枝" 象征着生命的韧性,梭梭柴的 "倔强" 则暗合着成长的艰辛。这些植物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作者生命历程的见证者。在《天天与小玻璃人》中,孩子的童言与沙枣花的香气交织,将平凡的日常升华为诗意的永恒;在《To: 红》中,妹妹的书信与大叶榆的摇曳相映,展现出亲情的温暖与坚韧。这种植物叙事不仅构建了独特的文学空间,更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体现了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生命哲学。
地理迁徙带来的文化碰撞,在书中呈现为多元美学的交融。乌鲁木齐的玫瑰花与西安的石榴花,分别代表着边疆的热烈与古城的厚重;淄博的法桐与济南的荷花,则勾勒出齐鲁文化的温润与雅致。这种文化基因的叠加,使刘君的文字兼具西部的苍凉与东部的灵秀,形成 "轻盈而雅致" 的独特风格。正如马兵所言,她 "将地理的跨越转化为心灵的疆域",在文化的碰撞中完成了精神的自我重构。
植物意象在永恒追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沙枣花的香气不仅是童年的记忆符号,更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轮回;胡杨林的虬枝不仅是自然景观,更隐喻着精神的坚韧与不朽。这些意象在书中反复出现,形成独特的 "植物史诗",使地理迁徙与精神返乡在自然生命的维度上达成和解。正如生态批评理论揭示的,植物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人类精神的投射,刘君通过植物意象的书写,完成了对生命永恒性的哲学思考。
马桥的海棠树、沙枣花、红柳丛、胡杨林、梭梭柴,是她生命最初的底色,带着戈壁的坚韧与荒原的质朴;乌鲁木齐的玫瑰花与大叶榆,见证着她走向都市的青涩与向往;西安的石榴花和国槐,沉淀着古城文化对她的浸润;淄博的法桐、月季与济南的荷花、垂柳,则勾勒出她在齐鲁大地扎根生活的温润与从容。植物的意象串联起她的迁徙之路,也暗合了生命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与绽放。正如张炜所言,她的文字有 “画的神彩”,那些地域风物在她笔下不仅是景观的描摹,更是生命状态的隐喻,让人在光影交错中看见一个灵魂在岁月中的跋涉与成长。
《向阳坡上》的隐性叙事脉络,是作者通过文学创作实现的精神返乡。全书以 "冥冥"" 心游 ""遇见" 三章架构,暗合着人类认知世界的普遍规律:从生命缘起的神秘感知(冥冥),到成长过程的探索反思(心游),最终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和解(遇见)。这种结构突破了线性叙事的局限,将成长的阵痛与生命的顿悟编织成一张绵密的意义之网。在 "冥冥" 中,作者追溯马桥农场的童年记忆,那些无法言说的缘分与宿命,构成了她精神世界的原始基石;在 "心游" 中,她以记者、编辑的职业视角观察社会,在《听潮》的朗读声中完成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在 "遇见" 中,她通过与女儿、妹妹的情感对话,最终抵达 "完整的自己"。这种结构的新意,在于它跳出了线性叙事的窠臼,以心灵的轨迹为线索,让成长的故事更具层次感与深度。
与作者此前的《为文有时》相比,《向阳坡上》展现出更成熟的自我观照。书中,刘君坦然回望从女儿、姐姐、妻子到母亲的身份蜕变,那些 “一笔带过的爱情” 与 “不过半亩山水的育儿经”,虽着墨不多,却藏着生活的千滋百味:幸福的甜、辛酸的涩、荣耀的暖。她曾是童话与名著的痴迷者,后来成为老师、主持、记者、编辑,多样的经历让她对 “短暂与永恒”“感悟与感恩”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感悟没有以说教的姿态呈现,而是如 “清亮的声韵”,在字里行间轻轻回响,让读者在共鸣中体会成长的重量。
“诗心、童心、爱心、灵心”,这四颗心是刘君打量世界的棱镜,也是《向阳坡上》最动人的特质。她的诗心,让平凡的日常绽放出诗意的光芒,或许是沙枣花的一缕清香,或许是孩子的一句童言,都能被她捕捉并酿成文字的蜜;她的童心,让她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纯粹,即便历经风雨,仍能以清澈的目光看待生活;她的爱心,体现在对家庭的无私、对友人的热情,那些关于亲情与友情的记述,如 “柔细的笔触”,温柔却有力量,扣人心弦;她的灵心,则让她能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声音,在苦难中汲取成长的养分,最终以 “忐忑却坚定” 的姿态拥抱世界。
这种四心合一的创作姿态,使她的文字既具 "柔细的笔触",又有 "温柔却有力量" 的情感张力。正如王川所评,她 "以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所有",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返乡的实践。四心结构在永恒追寻中升华为文学信仰。诗心使她在《听潮》的朗读中听见永恒的回响,童心让她在《天天与小玻璃人》中触摸到生命的本真,爱心促使她在《To: 红》中传递人间的温暖,灵心则引领她在《十八岁,威武》中领悟教育的真谛。这种四心合一的文学信仰,使她的文字兼具 "轻盈的雅致" 与 "深沉的力量",最终在《向阳坡上》的精神高地上,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诗意诠释。
这种情感不是浮于表面的宣泄,而是经过岁月沉淀后的真诚流露。刘君不回避生活的艰辛,却始终选择 “向阳” 的姿态;她承认成长的迷茫,却从未停止追寻的脚步。正如张炜所评,她的文字 “轻盈而雅致”,将 “幽思送远”,让 “关怀既切近又杳渺”—— 切近的是对身边人事的温情,杳渺的是对生命本质的叩问。这种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情感表达,让《向阳坡上》超越了个人回忆录的范畴,成为一部能引发普遍共鸣的情感教科书。
共情力量的运用,使精神返乡具有了现实深度。刘君在书中不回避马桥农场的艰辛生活,也不粉饰都市生活的迷茫,而是通过与底层人物的共情,展现出生活的真实质感。在《马桥记事》中,她以 "忐忑却坚定" 的笔触描绘农场工人的生存状态,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使作品超越了个人回忆录的范畴,成为一部 "能引发普遍共鸣的情感教科书"。这种共情叙事,正是沈从文 "贴近了写" 文学理念的当代诠释。
《向阳坡上》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文学书写完成对生命永恒性的追寻。作者将地理迁徙转化为精神资源,在《东行之路》中,她以 "忐忑却坚定" 的姿态回望来路,将成长的阵痛提炼为生命的智慧;在《遇见》中,她通过与历史、文化的对话,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记忆。这种转化过程,正如张炜所言,是 "将幽思送远" 的艺术实践,使作品既具 "切近的温情",又有 "杳渺的叩问"。
《向阳坡上》是刘君用生命体验写就的成长史诗,也是她以赤子之心献给世界的情感答卷。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向阳坡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范式:地理的迁徙并不可怕,只要保持 "向阳" 的姿态,生命终会在精神的返乡中找到永恒的归宿。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如何将地理的跨越转化为心灵的疆域,将成长的阵痛提炼为生命的智慧,将平凡的情感升华为诗意的哲思。
读《向阳坡上》,仿佛与作者一同站在向阳的山坡上,回望来路时心怀感恩,眺望前方时充满力量。刘君的文字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成长路上的迷茫与坚定,也温暖了每一个在岁月中跋涉的灵魂。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最珍贵的价值:它让我们相信,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只要保持 “向阳” 的姿态,生命终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这正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也是《向阳坡上》最动人的光芒。
魏佑湖简介:济南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莱芜好人。济南政协文史特邀委员,莱芜区“史敢当”红色历史研讨专家组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文学作品在四十余家报刊杂志平台发表四百余万字,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被竹庐文艺评为全省“十大散文家”,曾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报告文学金奖,“羊祜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散文奖、理论奖,“鲁新知”杯首届全国吕剑诗歌大赛金奖。有上百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杖藜行歌》.《文心荷境》。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