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录取《通知书》(三)
徐信安
朱自清不仅是文学大家,而且还是一位民主战士。1926年,他参加“三·一八”爱国游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领衔发表声明,支持革命学生反帝反蒋的斗争;他宁可饿死,都不吃帝国主义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8月,终因贫病而逝。1978年8月,为纪念朱自清先生逝世30周年,学校将在工字厅东墙外土山上的原“迤东亭”命名为“自清亭”。
比如,在小荷塘之畔和垂柳山水之中,掩映着两处古老的建筑。
一是“工字厅”,它是清华园中的主体建筑,据说始建于1707年。清华园,是康乾时期熙春园的一部分。咸丰登基后,将其赐给其弟,易名为清华园。工字厅门口匾额上的“清华园”三字,为咸丰的御笔。
“工字厅”,原名为工字殿。因前后两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从空中俯瞰而看恰似一“工”字,故叫工字厅。
“工字厅”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城里各校学生领袖受到反动当局追捕,无法集会。由于清华地处郊外,本校学生代表就请他们到工字厅来开会。6月2日,各学校代表在这里决议,第二天举行更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这场著名的“六三”运动,也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转折点。从那天起,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据记载,知名学者梁启超、吴宓、叶公超等曾在此居住过,并留下许多文化遗迹和故事。
1924年,印度大诗人戈尔泰访华时曾在此居住。
上世纪30年代,从这里曾走出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位闻名世界的数学家——陈省身和华罗庚。
1949年后,“工字厅”为历任校长和学校主要机关的办公场所。它以前厅门楣上,悬挂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手迹匾额。其朴实的风姿,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校长、学术大师和政要名流。
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二是“水木清华”。它是清华大学校园内一个著名景点,位于工字厅的北侧,主体景观是厅后的一弘荷塘。它是一幢优雅的古建筑,是清华园中的“圆中之园”。“水木清华”四字,是清康熙皇帝的御笔。
那么,“水木清华”四字出自哪里呢?其含意又是什么呢?经查找,出自东晋诗人谢混《游西池》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含意是“暖风吹荡繁茂园林,白云屯集重重山岭。日影西斜群鸟鸣集,花木映照池水清波。”这种景色本是江苏丹阳西池的景色,但康熙却为此园匾额题为“水木清华”,可见此处是多么的美丽啊!而更为重要的则是,“水木清华”中的“清华”二字,竟成了清华大学校名的来源。
在“水木清华”两旁的朱柱上,有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写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可见此处美不胜收,犹如仙境!
这些赞美,是真真切切的。
因为这里的四季景色确实各异,春季桃花红欲燃,夏季荷花别样红,秋季菊花香满园,冬季冰雪景如画。
因为这里确实是清华园最幽静的地方,是学生读书休息的好去处,是清华学子的精神家园。这里的景色,常常被拿来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媲美。
对于荷塘和以上两处古建筑,我认为不仅是清华园历史变迁的见证,而且是清华园重要的文化和历史地标。
这就是,《通知书》通过清华大学的标识图,讲述了清华大学深邃的校训。
我们清楚,在《通知书》中曾三次出现过圆形的标识图,就是在专递封套的封面上也出现过标识图。对于标识图的反复出现,我认为这是对校训的高度重视和深入宣传,目的是让新生和他的家长们受到熏陶和感染。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出自《周易》。这一校训,不仅体现了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而且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意指人应当自信自尊、自立自强,见义勇为、一往无前,不因险境所挡,不因艰难而阻,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意指地势柔顺,含有包容、宽恕之意,期望人能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培养出博大胸怀、包容宽厚的高尚品格。即就是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学术研究中包容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