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录取《通知书》(四)
徐信安
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呢?是怎样产生的呢?经查阅资料,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由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在1914年提出的。具体情况是,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曾到清华作了以《君子》为题的演讲,并引用《周易》中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学子。他强调,君子应像天体运动不息一样自强不息,同时也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度量宽厚,气度雍容。当时梁启超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了清华的校训。
1918年4月25日,《清华周刊》总第138期封面上出现了内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的圆形图标。1926年11月25日,由校评议会议决正式确定为清华学校校徽。
从此,清华校训的石碑遍布校园。这些石碑不仅装饰了校园,更成了清华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从此,清华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为人类而英勇奋斗,且绽放绚丽之花!
我们知道,《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思想。
既然清华大学的校训来自《周易》,那么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不就十分清楚了吗?
这就是,《通知书》通过清华的镇校瑰宝——“日晷”,讲述了清华大学的良好校风。
在清华大学校园图片上,除了十余座高大别样的标志性建筑物外,还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宝物——“清华日晷”。
“清华日晷”,原为圆明园的遗物,后由1920届学生毕业时集资制作并献给母校,作为对母校培养之恩的感激,作为对未来时间珍惜的象征,故又称1920届日晷。它位于清华大礼堂前大草坪的南端。
日晷原为古典计时器,现已成为清华大学标志性景点和文化遗产。
“清华日晷”由晷盘和晷座组成,晷盘用于显示时间,晷座则承载着日晷的整体。在日晷的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届学生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原文,以及建造年月日。
“清华日晷”既是清华大学的重要纪念物,又是1920届学生对母校深情厚谊的见证。
清华日晷上的“行胜于言”的铭言,意指不仅要惜时如金,而且要注重实际行动、实践能力和实干报国。这种精神已成为了清华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清华之魂和清华学子的精神崇拜,成为了清华大学的良好校风。
这就是,《通知书》通过“二维码”和“两张服务单”,讲述了清华大学欢迎、关心、体贴新同学的厚爱之心。
当你打开“二维码”的时候,入学须知跃然纸上,并且写的很细、很具体,实用性、操作性也很强。你所想知道的事情,它都写到了;你所要提的问题,它都答复了,简直可用“百科全书”“活字典”来形容。
我详细地看了《清华大学2024级内地研究生新生入学指南》,它共有30页,具体写明了“九个问题”和“八个附录”。“九个问题”是:“一、报到时间、地点和要求;二、党(团)组织关系转移;三、关于户口迁移的注意事项;四、交纳学费;五、奖学金助学金;六、住宿;七、定向就业类别研究生需注意的事项;八、行李托运及入学引导;九、入学报到时如遇问题,可向录取院系研究生教学办公室询问”。“八个附录”是:“一、研究生新生集体户口迁移注意事项;二、2024级研究生学费一览表(硕士);三、致研究生新同学的一封信;四、202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邀请;五、新生入学安全提示;六、清华大学学生公寓住宿申请;七、关于‘清华家园网’微信公众号开通‘新生通道’的通知;八、各院系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通讯录”。
详细的《入学指南》和《附录》,为新生入学提供了方便。我认为,它真是“周周全全、滴水不漏”啊!
“两张服务单”,一张为新生行李多、个人拿不了,解了愁、分了忧;一张向新生提供了银行账户服务,为新生解决了各项金融服务的难题。
对此,不由人要向清华大学领导、老师和工作人员的人性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管理喝彩和点赞!
人常说:“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
《通知书》虽然只有两页,但立意是新颖的,理念是超前的,形式是别样的,内涵是丰富的,设计是智慧的、高端的,完完全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彰显展示了清华大学这座名校的非凡气派、非凡风格和非凡风范!
《通知书》虽然只有两页,但却是极好的、生动的入学教育好教材。因为从《通知书》中,不仅新生而且还有他的家长们可初步了解清华大学的历史和文化、校训和校风。这种先入为主、别开生面、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教育方式,必将在我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也必将激起永恒的浪花。
《通知书》虽然只有两页,但却承载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为它用标志性建筑物、几朵盛开的荷花、圆形的标识图……就言简意赅地讲述了清华大学的历史、文化,光荣传统和美好未来。
正是在这些清华故事、清华精神的感染、感召、鼓舞下,吸引孙女2024年8月22日自豪地、骄傲地、幸福地、兴高采烈地走进了清华园。特别是也吸引我和老伴及大儿子,怀着向往之心、仰慕之情于2024年10月27日走进了清华园。
在这里,我们身临其境地、认真虔诚地拜见、参观了文中所涉及到的著名建筑、景点和人物,并一一拍照和留影。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的确如此,亲眼看了这一切,它给我们的是激动、心动、感动和无穷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始终沉浸在令人心醉、宛如仙境的校园风光之中,始终沉浸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中,始终沉浸在“行胜于言”的校风之中,始终沉浸在“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之中,始终沉浸在“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之中!
在这里,我们真切地听到了清华辉煌灿烂的历史回声,真切地听到了被誉为“散文的顶峰之作”《荷塘月色》的朗诵声,真切地听到了清华学子要“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奋斗声,真切地听到了清华大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铿锵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