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平沙落雁兼清江引】夜雨听声
作者\翠柳
清清 细雨声,淡淡 微风静。
红花 柳色青,夜月 星尘净。
相思雨里 人不醒,好雨 空相劲。
烛红 镜里灯,照见侬 心病 ?
不知你 仇家 几时介归来(酩)醉酊。
赏析: 这首《双调·平沙落雁兼清江引·夜雨听声》在曲的创作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翠柳巧妙地融合自然之景与内心之情,营造出一种细腻且略带惆怅的氛围,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曲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1. “清清细雨声,淡淡微风静”
画面营造:开篇便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静谧的雨夜图。“清清”修饰细雨声,不仅写出了雨声的清脆悦耳,更给人一种纯净、空灵之感;“淡淡”描绘微风,突出了风的轻柔舒缓。二者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全曲奠定了舒缓的基调。
情感暗示:这种宁静的环境描写,往往暗示着人物内心的平静或是在平静中酝酿着某
种情感,引发读者对后续情节的期待。
2. “红花柳色青,夜月星尘净”
色彩与景象:此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展现出雨后或雨中的美丽景色。红色的花朵与青色的柳色相互交织,色彩鲜明而和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夜月星尘净”描绘出夜晚明月高悬、星辰闪烁的纯净景象,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美感。
情感升华:美丽的自然景色通常与人物内心的愉悦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相联系。在这里,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暗示着自己内心对美好情感的期待,同时也为下文情感的转折做了铺垫。
3. “相思雨里人不醒,好雨空相劲” 情感转折:前两句营造的美好氛围在此处急转直下。“相思雨里人不醒”直接点明了主题——相思。在雨中,主人公沉浸在深深的相思之情里,无法自拔,仿佛对外界的一切都浑然不觉。“好雨空相劲”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好雨”本应是美好的象征,但在这里却“空相劲”,即徒然地、无力地发挥作用,暗示着主人公的相思之情无法通过这美好的雨景得到缓解,反而更加浓烈。
表现手法: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美好的雨景与主人公痛苦的相思之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相思的无奈和痛苦。
4. “烛红镜里灯,照见侬心病”
场景转换与情感深化:场景从室外转到室内,“烛红镜里灯”描绘出室内烛光摇曳、灯光映照在镜子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照见侬心病”则直接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镜子中的烛光仿佛照出了主人公内心的伤痛和忧愁,将无形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意象运用:“烛红”和“镜”都是常见的文学意象,“烛红”常象征着温暖与希望,但在这里却与主人公的孤独和痛苦形成反差;“镜”则具有反射和映照的功能,象征着主人公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和反思。
5. “不知你仇家几时介归来(酩)醉酊”
情节悬念与情感复杂:此句给全曲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复杂性。“不知你仇家几时介归来”一句,突然引入了“仇家”这一元素,打破了之前相对单纯的相思情感氛围,使情节变得更加曲折。“(酩)醉酊”则描绘出仇家归来时可能的状态,即酩酊大醉。这里既有主人公对仇家归来的担忧和不安,蕴含着对过去恩怨的复杂情感,如怨恨、无奈等,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语言特色:使用了方言词汇“几时介”,增添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使曲子更加贴近生活,富有真实感。
这首曲子在语言、意境和情感表达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展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