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 战 决 心 书
作者:张北传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回顾曾经的军旅生活,我的思绪如潮水般涌向那段难忘的岁月,挥之不去,难以忘怀。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最难以忘记的是我曾经历了两次一级战备状态,两次向连党支部写过请战决心书呢!
战备等级是军队战备程度划分的级别,是一种等级战备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年战备等级分为四级战备、三级战备、二级战备、一级战备。一级战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级别的战备状态,表示局势紧张,针对我国的战争形式十分严峻,部队进入临战准备。至解放后,我军先后7次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记得第一次经历一级战备是1971年9月13日,因那天发生了“9.13”事件(林彪叛逃)。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了一级战备号令,全军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因1969年春,苏联(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我国领土珍宝岛,我军奋力还击作战,结果他们吃了败仗。苏联一直亡我之心不死,为防他们趁机入侵我国,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当连队接到上级的命令后,连党支部便立即组织召开全连官兵誓师动员大会,支部书记、指导员徐有生和副书记、连长徐天府分别作了战前思想动员和军事安排等讲话。通过连首长的动员和安排,大家认清了形势,明确了职责任务,树立了敢打敢拼、首战告捷的信心和勇气。为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保卫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大家精神振奋,个个摩拳擦掌,纷纷写请战决心书,立下誓言,主动要求上前线,不愿留守在家。我记得当时与队部的文书马居杰(河南人)和无线电修理技师易良成(重庆人)写好请战决心书后,我们三人都用医用针头刺破自己的左大拇指在自己落笔的名字上按下了带血的指印,以表示自己参战精忠报国的决心。
如此同时,全连指战员有条不紊的全面落实做好一级战备的各项准备工作,人理发、马备鞍、枪上肩、弹上膛、电台全开频......大家全副武装,枕戈待旦,只待上级令下,随时开拔,就这样坚守了约一星期。后来,因林彪篡党夺权阴谋暴露后叛逃时乘坐的三叉戟飞机油料缺乏,在蒙古温都尔汉坠毁。
苏修考虑我国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并做好了反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工作,因此,他们在我国边防线上陈兵百万,虽虎视眈眈,却没敢轻举妄动。
一级战备解除后,部队紧盯军事斗争形势,仍继续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工作,狠抓军事训练不松劲,为谋划打赢本领,重点开展学习训练打苏修坦克和打飞机(空降)。记得在师部教导队学习归来的通信排徐正德排长,他在连队为我们授课中,详细讲解了苏修T64坦克的性能和配备的武器系统,并教我们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及手中武器去打坦克。本来我们是通信连,平时和战时主要是做好部队通信联络保障工作的,但连队首长要求我们全连官兵人人都要学会打坦克的技能,以适应未来战场需要。在连队首长联系下,我们打坦克训练在遂宁空军航校的机场草坪进行,连队还弄来了一辆改装型土坦克在草坪上来回开动,供我们训练时当活靶子用,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捆绑炸药包安插好引信雷管,用炸药包炸坦克;有的肩抗四〇火箭筒直接瞄准打坦克;有的则用反坦克手雷投掷打坦克;有的用爆破筒塞入坦克覆带炸坦克;有的战友还发明自制小型炸药包用绳子一头拴一个,隐蔽接近坦克时瞬间拉响雷管,将炸药包准确投向敌方坦克的炮管上挂住,将坦克炮管立即炸毁,使它失去打炮功能,就这样在训练场上反复练习,我们大家终于学会了步兵打坦克的多种方式方法技能。
1976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一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7月6日敬爱的朱德委员长相继逝世,紧接着9月9日敬爱的毛泽东主席逝世。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逝世,全国人民又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深切怀念追思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为防敌对势力利用我国举国上下深切悼念毛主席活动之机,对我国进行入侵和破坏,为应付可能发生的事变,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立即进入一级战备。所有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要求在外的部队人员立即归队,干部、战士枪不离手,一律不准外出,原地待命。
接到命令后,我们连队党支部又迅速召开全连人员大会,及时传达上级命令,并又进行了战前誓师动员。通过传达命令和动员学习教育活动后,大家怀着满腔热血和坚定的决心,纷纷向连首长请战上前线战场,我也不例外的又一次向连党支部递交了请战决心书,自愿参与部队执行重大任务,坚决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努力做好卫勤保障、战伤救护本职工作的同时,奋勇杀敌,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
时光流转,忆往昔峥嵘岁月,当年在部队军旅生涯中,我有幸机遇并参加了两次一级战备,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我与全军战士一样英勇无畏,敢于积极请战,敢于流血牺牲。用青春热血践行自己的誓言,用青春热血铸军魂。青春无悔,深感骄傲!
2025年7月30日
【作者简介】
张北传,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曾任职在东至县血防站工作,主管医师;热爱文学,曾是池州日报社特约通讯员,先后在池州日报,皖江晚报、安徽日报及县、市广播电台发表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