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行 . 走进成都在城厢古镇放慢脚步
虫二
7月30日上午,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来到了成都城厢古镇。
热辣的阳光穿过纱幕,将树的翠影投射在石壁间。相传蜀汉后主曾在此读书,如今石阶缝隙里钻出的蕨草,或许还记得他翻动竹简的窸窣。清代县令谢惟杰的七律蓦然浮上心头:“云蓝曾识古城隅,晓听疏钟达五衢”——此刻钟声已杳,唯余云顶晴岚游走于群峰之隙,将红尘隔在山的另一侧。
相传唐僖宗赐名的净土寺就在青白江城厢古镇,“净土寺”寺院很大,东西一座钟楼卓然而立,高挑的飞檐上,悬挂的铜铃在清风中轻晃,发出清冷的净音,这禅林静音,就这样响起于古代的晨曦之中。
如今古寺湮灭,唯余传说在县志里游荡。介绍人说有新铸的铜钟震响——原来古镇为复礼,每日九时重演晨钟暮鼓。一百零八记清音应和着天地节律:十二响是月月平安,二十四响是节令有序,七十二响是五天一候的物候流转。钟波荡过邓公楼的砖墙,惊起三棱柱纪念碑顶的宿鸟。
古镇东头的绣川书院里,挺立的喜树见证过九任山长的风华。进士、举人、拔贡的名字刻满木榜,植物学家的冠冕下还藏着理学家捻断的须、史学家磨秃的笔。窗棂漏下的光斑里,似有童子蘸墨书写“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的立夏诗笺。
古镇的西门外,有一堵河堤,修筑于清.嘉庆14年,一边是绣川河,一边是长宁河,每当秋夜,天高气爽,碧空澄净,一轮皓月玉盘悬挂中天,三、五文人乘月吟诗赋,七、八酒友临水行酒高歌,那快乐惬意,惟诗歌可道出。
镇上的城隍庙,逢场时,熙来攘往,水泄不通,过年过节,耍龙笼、踩高跷、彩莲船、扭秧歌、唱川戏,热闹极了。
古镇的慢不是停滞,是淘洗岁月砂砾后的沉淀,古城把两千年风云收纳在青绿砖红之间,任汉唐的豪雨、明清的暖风、民国的硝烟在街巷里和解。当晚钟消逝于老喜树新发的嫩芽时,那铜钟里未散尽的余振,都在低语着:人间所有的匆忙,终将在时光的檐廊下找到归处。
鼓声中,金刚池水泛起涟漪,将城隍庙的倒影揉碎又复原。凤仙花瓣撒向水面,点点殷红随波流转,恰似光阴的血脉在古镇肌理间蜿蜒。茶客们守着半盏温凉絮叨家常,任凭钟声将他们的故事织入城厢千年的记忆锦缎。
刘兰玲简介:
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责任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公众号《黄木湾》主编,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
由星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紫金之歌》获得首届“永安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月圆之夜 隆平与稻花》获“家国情怀”诗歌大赛优秀奖;“写给广州的诗”诗词大赛《扶胥之口》获优秀奖。
作品发表于《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岭南作家》、《北京头条》、《侨星》杂志、印尼《千岛日报》,美国纽约《综合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