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茶诗 盏中春秋——马学林赏析王巧英老师的5首咏茶诗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7.31.
王巧英女士五首清雅茶诗,如五盏茶汤氤氲生香,将茶之形、茶之韵与人之情交融一体,在杯盏的方寸间舒展出一幅幅超越物质啜饮的精神画卷——这恰是茶文化最深邃的魅力所在:它使我们在品啜之间不仅润泽了口舌,更滋养了灵魂的深情与健康。
五首诗如五片茶叶在时光之水中缓缓舒展,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茶之形态与香气的感官盛宴。茶之美,在诗中被赋予了自然灵性与生命的律动:那“嫩叶毛尖醒目新”是春山初醒的清新,“春雨芽尖润”则是春霖滋养后的鲜嫩欲滴;当大红袍立于“凌云峭壁”之上,“风吹玉叶映苍翠”,其“摇曳青枝”竟能幻化出“涌碧涛”的宏阔意象。至于茶香,它飘荡于“含香雅境开”的幽微处,更在“轻旋杯盏泛香醪”的氤氲中引人欲醉。此等感官之美,非仅为口腹之享,更如“灵气显诗才”所点透的——是接通天地造化之灵气的无形桥梁。
茶之妙味,更在于它是人间深情的温润媒介。茶盏之中,盛满了超越清饮的浓重情意:诗人以“满斟一碗敬于亲”的朴素动作,将亲情凝练于一碗茶汤之中;又于“老友诚邀村北舍”的亲切氛围里,借“兰言细品碗中花”的雅事,使友情在杯沿之间传递交融。最妙的是“碗中花”的比喻——茶叶舒展沉浮之态,竟幻化为花开花落的幽微生命图卷,使小小茶盏俨然成为一方情感自然生长的微观宇宙。茶的馨香终化作人心的馨香,正是“君子相交善品春”一句的精魂所系:在品茗中体味人情之美,如啜饮人间最隽永的春意。
(四)
在茶烟袅袅上升之际,诗中的品茗亦升华为心灵的修行与诗意的栖息。《品茶》中“心修明亦静,禅意入吾家”,一语道破茶是澄明心境的方便法门;《赋茶》中“诗心宛若冰壶韵”,则把冰清玉洁的茶意与磊落诗心化为一体。当“共赏月华添逸韵”时,茶香便弥漫于自然与人文之间,悄然弥合了物我的边界。当“慢品佳茗知友交”的深意浮现,品茶已然成为一种精神仪式:在浮躁喧嚣的尘世里,这一盏茶汤不仅为我们辟出“闲庭品晚霞”的宁静时空,更以“冰壶”之清冽荡涤胸中尘滓,涵养性灵的健康。
(五)
王巧英的茶诗如五片灵叶,在时光之水中舒展着东方智慧的生命脉络。茶在诗中早已超越其草木之身,在“禅意入吾家”的澄澈与“君子相交善品春”的温情间,它成为我们接通自然、系绊人情、安顿性灵的永恒津梁。
(六)
当我们在喧嚣尘世中捧读这些诗行,那“碗中花”所绽放的不仅是一段被遗忘的慢时光,更是中华文化基因中对深情与健康的永恒渴慕。在茶烟袅袅的禅静中,我们终将懂得:一盏茶的深意,足以让生命在浮世里扎根得更为深稳。【附件】:
1
品茶
文/王巧英
约友一壶茶,闲庭品晚霞。
心修明亦静,禅意入吾家。
2
品毛尖
文/王巧英
春雨芽尖润,含香雅境开。
自斟天籁味,灵气显诗才。
3
品茶
文/王巧英
嫩叶毛尖醒目新,满斟一碗敬于亲。
何人解赏清香好,君子相交善品春。
4
赋茶
文/王巧英
天舞长云荡九遐,春还嫩绿染苔纱。
恰逢新雨滋山秀,喜沐轻风拂柳斜。
老友诚邀村北舍,兰言细品碗中花。
诗心宛若冰壶韵,相叙欢吟醉客家。
5
咏奇树大红袍
文/王巧英
茶树三棵地位高,凌云峭壁大红袍。
风吹玉叶映苍翠,摇曳青枝涌碧涛。
共赏月华添逸韵,轻旋杯盏泛香醪。
寻芳千里方相遇,慢品佳茗知友交。
二、王巧英简介:
王巧英,呼和浩特市人,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草原,心在草原,情在内蒙。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草原雄鹰诗社创始人,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笔名雅涵。诗词作品多见诸报刊和网络。诗词作品常发表于报刊及网络平台,代表作包括《茶》《酒》《家》等,曾获多个奖项。
三、诗摘来源:
草原雄鹰诗社2025第2期同题作品展播【组诗词:咏茶】作者【草原雄鹰诗社诗人】
马学林,男,回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化艺术博士,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国学家、文学家、汉学家、改革先锋艺术家、当代中国百强诗人、当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当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学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获首届人类文明大赛文化艺术类金获、2022年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2025年亚州地区艺术先锋、获亚州国际艺术勋章;获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世界艺术影响力领袖。到2025年6月写有两万二千六百多首格律诗。同年4月获(雅集京华《第八届百家诗会》一等奖,被授于“新时代诗词文化践行者”荣誉称号;5月获大美东方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荣获“中华文化永固杯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承人”、“国宝大师”荣誉称号;
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马学林著《百首诗词颂时代楷模拜四俊》200首诗);6月,获第四届矛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金奖”;七月,获中共中央颁发“七一勋章”和“七一勋章证书”;还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六部委共同授“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被诺贝尔奖文学研究院聘“终身文学顾问”;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楹联的学思想研究》入编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优秀论文集》(2025年7月31日于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