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任丘7月30日(记者 李耿 杨超)采访沧州任丘裕华东路红色历史展览馆高玉辉高馆长
7月30日上午,盛夏的狮城热浪翻滚,位于任丘市裕华东路的“如磐”红色展览馆里,涌动着一种炽热——信仰的温度。沧州电视台来红色展览馆,用镜头记录了馆长高玉辉30余年“抢救历史”的动人故事。

一进展厅,印入眼帘的仿佛是穿越时光的隧道:1923年首期《向导》周报静静躺在恒温精致柜中,发黄纸页边缘的残缺是岁月留下的勋章;抗战时期地方武装使用的枪仍带着黑色硝烟的痕迹;最震撼的是那面红旗,夕阳透进展窗,红旗就像凝固的星展在那儿闪着星星之火的光。

高玉辉馆长轻抚着红旗,声音低沉却有力的说,从1991年收藏的第一件红色文物开始,他已走遍全国28个省份、600多个乡镇,把3000余件“濒临消失”的史料带回了沧州任丘,从1920年的新青年,1938年论持久战、1945年轮联合政府,1937年日本侵华地图、1936年西安事变号外等,高玉辉高馆长满怀激情的说“每一件藏品都是一位‘老兵’,我只是替它们找到了新的阵地。收藏红色文献30多年,各种文献资料达2万多册,初心就是让这些珍贵的红色文化保存下去,让下一代传承下去。”
镜头前,高馆长轻轻的打开一只木箱,小心翼翼的取出一本《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这是我在河南一个老乡家灶台边发现的,差点被当成引火纸。”他说,民间散落着大量红色遗存,最怕的就是“无声地消失”。“收藏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多的人看见,让历史开口说话。”
采访尾声,记者把镜头对准大厅正中央那方“如磐”石刻——高馆长面对镜头郑重地说:“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要让红色文化传播传扬生生不息。”
信仰如磐,初心不改。此刻,石油的涛声与展馆内的誓言交汇,激荡成新时代最澎湃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