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一声“军嫂”,你好!
——读黄卫平散文《丈夫参战》记感
作者:邓德林
“军嫂”一个光荣的称号!它意味着奉献!对保家卫国军人深深的爱,作者黄卫平的散文《丈夫参战》,为读者叙述了千千万万军嫂中,其中的一个军嫂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
作者黄卫平把我们拉回到 47年前的那场战事。1979年2月17日,是一个注定要被历史记住,更是注定被我刻骨铭心记住的日子。这天拂晓4时40分至6时30分,云南至广西500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万炮齐轰,一时山崩地裂,大地都在颤抖,枪炮声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
她的丈夫老涂,是20万参战解放军中的一员。这天正好是她俩新婚之后7个月……
一、在反击战争面前,军嫂对军人的支持,是后方支援前方,赢得我军胜利的基本保证
作者黄卫平是这样描写自己的心理的。知道军人的天职是打仗,我却以为离战争很远,收到老涂一封厚厚的来信,我才突然明白,找个军人做丈夫,就得承受看他上战场。信里告知将要出发到越南参战,信里有很多叮咛。刚看到“打仗”的字眼时,我感觉脑袋“轰”的一声,头有些眩晕,顿时有些站不稳。那一刻我心头涌上一种强烈的情绪:万分憎恶战争,心里不断地问“为什么要打仗?”但立即又否定了自己,觉得军人“保家卫国”是一种神圣职责和无上荣光。在很短的时间内,我调整好自己,下午四时多疾跑似地走到风采邮局去发电报。我担心他收不到我的信,觉得只有电报是最快的。不记得原文了,大约发了30多个字,里面有“勇战”、“凯旋”等等,字字都是支持鼓励,字字都饱含泪水。看了我写的电文,女报务员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用一种特别的神情瞥我一眼,好像有敬佩,好像还有同情。
那段时间,我对战事的了解仅能从报纸、电台报道获得,信息知道得很迟。我精神高度紧张,担忧害怕到几近崩溃。
那段时间,我努力振作自己,没有消极情绪。领导和同事们非常关心我,常常安慰我。只是在寂然的房间、在忧虑的梦中,我时常失去自控力,每每泪流满面。那种牵肠挂肚的煎熬,是任何病痛也无法比拟的。我多么盼望中国军队班师凯旋,多么希望难熬的日子快快过去。多少个夜里我给丈夫写信,写了一封又一封无法寄出的信:
“我希望和平,不希望战争,但国家又不能不讲尊严,人家期负到我们的头上,我们岂能不反击?我军的行动是正义的,你们的使命是光荣的。我希望你在战斗中无愧于党和人民,但是你决不能不回来。我不敢叫你贪生怕死、畏惧牺牲,我只是为你祈祷,祈祷你躲过死亡的危险。只要你能回来,哪怕伤了胳膊伤了腿,我都会很满足。我只要你活着回来,我只要有你!”
相信那些日子,那些参战军人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也如我一样,万千祈祷,百般虔诚。可是,战场无情,流血牺牲总是可能随时降临到每个军人的头上。
作者黄卫平通过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刻画,塑造了军嫂的形象。尤其是打电报的细节,将军嫂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高度。谁都知道,参加战斗,对军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读罢这些文字,相信读者都会对“军嫂”一词的分量的重量了
二、反击战争考验的战友情
作者黄卫平的散文《丈夫参战》,有一段文字,描写了一位战友的 故事。1979年2月战斗打响前,我收到老涂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提及我师姐兼同事雪莉的丈夫、工兵排长老林随时可能担任排雷任务,专门找他交代过“后事”:万一“光荣”了,请关照他的妻儿。我读完这封信,心田立时被灌满了忧思,幸亏没机会见到雪莉(她与所带得班级被安排到一中),不然,我不知如何与她谈论彼此的丈夫所面临的残酷战争。老林后来安全地回来了,听说因为他是老排长,上司并没有将最危险的任务交给他。可是,有不少排雷的工兵,或是当场牺牲,或是缺了胳膊少了腿。
什么叫做生死之交?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考验的人,是很难体验其中的含义的。军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他们既有战士与战士之间的情谊,同时他们还有本人与父母配偶等之间的关系。
三、不避讳战争的残酷性,歌颂我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机智的战斗精神
作者黄卫平用全方位、大手笔展示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碾压不断在边境中骚扰我边民,危害我国主权的越南军队的场面,同时也细腻地刻画了她的丈夫在战争中的细节。
老涂在越南的20多个日夜,都是在猫耳洞度过的。从战争打响起,164师师部指挥所先后向前推进过3次,直至最后一次55军占领了越南的凉山。每一次推进,他们都得花上两三个小时挖猫耳洞,然后整日猫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精神高度紧张地发报和收报,坚守着这条军队的指挥系统,保证所有的作战信息畅通无阻。发报或收报时,会遇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电波干扰,报务员必须快速、高效“抗干扰”,必须准确无误地寻找到你要发报的频道和你要接收的信息,任何错误都不能出现。老涂说,他们几乎没有睡过觉,打盹就算睡觉,更没有洗过澡、洗过脸、刷过牙,个个都灰头土脸。他们每时每刻都得防备越南特工的偷袭,因此哨岗会频繁地更换口令。
老涂平安归来,毫发无损。非一线作战人员是不容易立功的,连越军都没有见到一个的老涂荣立了两个三等功(在战场上被记功一次,回国总结评比时又被记功一次)。他的事迹被广州军区《战士报》记者写成通讯登载,题为《机智抗干扰》,报纸原文被我珍藏至今。韶关市教育局召开了庆祝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大会,请立功军人家属一一上台,将部队寄回的立功喜报颁发到他们的手中。那一刻,光荣和自豪滋润了我那颗曾被思念与担忧摧残得快要枯萎的心。
当硝烟散尽,恢复到和平的生活的时候,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军功章上,依然镌刻着无数无名英雄的姓名。黄卫平笔下的军嫂,是战火中绽放的铿锵玫瑰,她们用柔韧的脊梁撑起后方的天空。他们故事,永远铭刻在流淌的岁月,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作者黄卫平的散文《丈夫参战》,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的军队,以及他们的亲人的精神风貌。军嫂们用沉默的坚守证明:祖国和平的基石上,同样镌刻着她们以泪水和牵挂浇筑的功勋。这或许就是黄卫平留给读者最深的启示——英雄的定义,从来不只是冲锋陷阵的身影,更是那些在黎明前等待、在后方默默地无私奉献的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就像一首歌词里唱的: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写于2025年7月29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