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底学校的珍藏记忆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作者:席建军
洛阳市洛宁县河底镇,是抗战革命老区,是当年英勇的革命先辈打鬼子、除汉奸、剿匪灭霸的有力战场。尽管这里未曾出现诸如赵尚志、杨靖宇等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名留青史的英烈,亦未发生著名的、影响力大的战役及历史事件,但仍然成为后辈心中的抗战热土。
河底镇地处洛宁、陕县、渑池、宜阳四县交界之处,企盼将来能于此修建抗日英烈纪念馆,将革命先驱们遗留的文物多加收集整理,陈设展览,以供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瞻仰缅怀,追思凭吊。希望皆能如愿。
细细想来,如今七十多岁的我们这一代,对发生在当时当地的抗战勇士们的事迹已是知之甚少,如今的青少年们又何从了解那段中华人民的抗战历史呢?
早在80多年前,一方热土之上,确确实实活跃着一群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鲜活人物。
河底学校,位于河底镇最东端,当年那些活跃在河底地区展开革命活动的勇士们,大都与之有着密切联系。
河底镇,历史悠久,她曾是唐代莎栅国之故地,亦是秦汉时期连接东西二京的交通要冲。从长安出发向东至陕州城,经张茅、硖石,过观音堂、李村,便到达河底古镇;从河底再往东,经宜阳的石村、韩城,继而呈现一马平川,直达洛阳。
因居交通要道,自古客商过往不断,看中这块风水宝地,驻足置产创业。山西、陕西等商贾于此开铺经营,赚得盆满钵满。清乾隆年间,兴建起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馆内供奉着威震八方、义薄云天的武财神关帝爷。一来山陕客商期望关帝爷保佑生意兴隆,二是提供商客聚会议事场所,为过往商客提供便利。会馆的大殿建筑如今仍然保存完好,壁画栩栩如生,色彩鲜艳。
时间来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惨无人道、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开始疯狂侵略中华,迫使我国大片领土沦陷,民众惨遭迫害。生长在河底这方热土上的有血性有胆识的热血男儿纷纷觉醒,他们意识到:不仅要靠这位勇冠三军、义薄云天的关帝爷,还要动员起广大人民群众,与日寇进行殊死斗争,将其赶除中华。于是,将山陕会馆的房舍改建成远近闻名的河底学校,便于动员群众,传播抗日思想,提高大家的文化素质。
曾有幸与洛宁县委副书记王学海谋面,当他得知我是河底人时,十分风趣道来:世界上最长的国家是智利,世界上最长的学校是河底学校。他绘声绘色描述了其地形地貌特征,或许他在洛宁任职期间亲访过,对历史概况描述得十分形象中肯。当年占地情况: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形,东西长约二百米,南北宽约二十米。学校大门朝南,大门楼雄伟高大,两侧耸立着两尊威严石狮。进入大门是一条约两米宽的道路,道路南北两侧,不对称的分布一些建筑。校园的南墙外是一条东西方向的深沟,北边院墙外不足二十米处,是自西向东流的西度河。
学校的设立,不得而知是否经当时政府审批核准,但事实上早已成为共产党早年在豫西地区开展地下活动的交通联络站。河底之所以能够称为革命老区,就是因为有众多从河底走出去、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洪流的先辈们,而他们大都与当时的河底学校有着诸多联系。
我生于新中国红旗下,小学阶段在河底小学度过,二十出头至三十岁正值青春年华,曾在河底学校任教数年。本文所叙人物事迹,大都是在上学期间、从事工作之后,从长辈口述中只言片语听来的,虽深怀恭敬崇拜之心,但史料难免缺乏系统性,且不能保证所叙历史事件完全准确无误(因文中所叙人物皆已作古),缺乏历史资料佐证(已无从找寻当事人求证),故此文不能作为史料依据。若对某些人物、事件的记叙或有欠妥之处,敬请知悉那段历史的人们与后辈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与谅解,不胜感激。
从河底走出去的大干部
——贺崇升
贺崇升是河底人,1015年出生,2005年逝世。1932年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豫西一带从事地下秘密工作,重建宜洛地下党组织,组织抗日武装活动。迫于当时抗日的严峻形势,意识到义薄云天的关老爷若无法发威以驱除穷凶极恶、丧失人性的日本侵略者,那么就请关老爷大义开恩,同意在这里开办学校,用革命理论武装人们的思想,与日寇展开真枪实弹的斗争。
据当时知情的周忠选老师讲:贺在关公圣像移位的前一天,曾专门请饭铺掌柜精心置办一桌供品,恭恭敬敬供奉在关老爷前,虔诚祭拜。贺朗声言道:关老爷啊,现今日寇侵我中华,人民苦难深重,您若真有神灵,您今天就显灵,让我的胳膊疼;如果您不显灵,那我明天就请您先暂移位置了。第二天,贺请人来到关帝庙内,燃放鞭炮,将大殿内的关公圣像恭敬移位,创办学校。
贺崇升参加革命工作之后,曾历任洛宁县委委员、洛宁中心县委统战部部长、河南军区二分区副政委、二地委副书记、二专署专员、太岳四分区副政委、豫西工委书记、豫西地委统战部部长、地委书记,豫西五专区专员、洛阳专区专员、豫西行署秘书长、中原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民政厅厅长。后任交通部的长江航运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9月,任交通部副部长。
贺崇升,是河底人民的骄傲,尽管现今河底人绝大多数未曾见过他,但每每提及他的名字,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
河底学校的名誉校长
——王树敏
王树敏,乃河底街南窑村人,出生约1910年前后,中共党员,离休干部。
我相识王树敏老师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他或已退休赋闲在家,此前知晓他在洛宁县新华书店工作。也许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时,与河底学校的感情太深,故离休后闲不住,常常自愿来到学校协助指导工作,不收取任何报酬。学校为了保护支持这份革命工作热情,特聘他为学校名誉校长。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他教授我们珠算课,曰:学习珠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运算速度、工作效率,而不能脱离实际,仅记几句死歌(口诀)。他举一实例:邻村一人算盘打的很好,诸如三遍九、九遍九、狮子滚绣球等打的非常熟练,就是不会实际运用。他要求上算术课(数学)进行运算时,要使用算盘计算,尽量不用演草纸笔算。他有时也教大家音乐唱歌,至今还清晰记得他教的歌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山高水又深。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当时,对歌词意义不甚理解,想不明白敌人怎么会那么好呢?不仅给我们送吃的送穿的,还给造枪造炮呢?
王树敏老人甚是谦和,关于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具体事迹,很少于人前提及。故而人们对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事迹知之甚少,仅知他与宜阳地区早期的共产党组织领导者尹自耕联系密切,曾长期于宜阳韩城、赵堡一带开展活动。有一年,我去洛宁县城拜访他,谈及他当年开展地下工作,他讲道:组织上有纪律啊,现今虽不是解放前的政治环境了,但也不必逢人便说自己曾有多大功劳,那样不好。人为国家做点儿事情,组织上都会记着的。前些时,组织上派人来采访我,了解我早年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情况,准备将口述内容整理成文字资料。
尊敬的王树敏老师,就是这么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
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成 解
成解的本名为贺崇阶,是当年洛宁县重要的革命人物,曾担任中共洛宁县委书记。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洛宁地区的党组织建设及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延安陕北公学毕业之后,先后任河底支部书记,城村区委书记。1944年,任洛宁县中心县委书记,同年9月被任命为洛宁县县长。1945年1月,他在北旧县村主持成立中共洛宁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任县委书记,领导“减租减息运动”,实行“二五减租,三七五衡”政策,当年即减免40%的纳粮任务,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群众租税负担,改善当地民众生活质量。
全国解放后,贺崇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回来过河底,据说那时他在武汉的一个水产研究所任职。他在河底大队的大队部住了两天,由数位大队干部陪同在各村走访一些老熟人。他建议:大队应该在这河边修筑几个蓄水池,他可以提供优质鱼苗,派技术人员前来具体指导,发展养鱼项目。如此,既可增加大队经济收入,又能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后来,好像因各种因素未落实到位。
乡音不忘,被海峡暂隔的音信
——贺崇曾
贺崇曾,曾名贺实(1915——1997年),河底街人,开封现代中学毕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学员。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从事抗日战争。所在部队经常在山西一带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官阶大约为校级职别,1949年前后跟随所属部队前往台湾,直至1989年前后才回来家乡河底一次。
贺崇曾,重情重义,办事低调。有次,他带着警卫,骑着大马从渑池回来河底,当他们走到河底的北坡(距离河底街约一公里时),即下马步行,并向警卫人员交待:先原地休息,预估他到家之后,再动身前往,他不愿惊扰家乡民众。
当年去台湾时,把两房夫人留在了河底老家。全国解放之后,家人因有他这种海外关系,一直被管制。1966年,红卫兵们在他家里查抄出一本《黄埔军校毕业同学录》纪念册与呢子军装一套。通讯录不知所终,军装交给河底大队的学校保管使用。因当年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排演一些阶级教育的文艺节目,此军装军帽即成了现成的扮演国民党反动派的服装道具。从那之后,公社和大队对其家眷管制就更严了。
贺崇曾当年打日本鬼子的战场主要在山西。当年如何率领队伍与日寇作战,打过哪些著名战斗、战役,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故无法详细陈述。
一条窄窄的海峡,阻断了两岸长达四十载的血脉相联。约1989年前后,贺崇曾几经辗转,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河底。
英勇抗日不负韶华
——冯金山
冯金山是河底镇冯岭村人,与贺崇曾是姻亲。冯早年参加共产党,在河底、宜阳一带开展对敌斗争。后来带领所属队伍前往山西与日寇作战,属八路军队伍,其活动区域与贺崇曾部队的防区较近。因当时蒋介石顽固奉行反共防共政策,致使八路军的武器装备给养供给非常困难。为解决部队武器给养方面的难题,冯金山常去找贺崇曾要钱要枪要子弹。理由就是:要使国军精良的武器装备——好钢,都能让八路军勇士们用在抗击日寇的刀刃上。贺崇曾总是在其职权范围之内,设法给以成功援助。如此以来,冯金山部队的战斗力有了显著提高。
全国解放之后,冯金山来到武汉工作,职务大约为地级。1983年,他曾回到河底。当时,他先到洛阳地委,地委书记接待,专车把他送回老家冯岭村。他从冯岭村来访河底时,是骑着生产队的骡子,由他的侄子护送来的。当时公社领导知道这是从河底走出去的大干部,就安排公社机关院子里最好的一间房间。我前来公社拜访他,作了自我介绍后,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们谈兴正浓时,公社一位工作人员又接来两位访客。一位年轻人搀扶一位老者(年轻人应该是老者的儿子),老者身体状况较差,也是骑着一匹骡子前来。当那位老者亲见冯老,情绪非常激动地自我介绍:我是宜阳张臣的某某(当时未记清姓名)。张臣村属宜阳县的盐镇乡,距离河底三四十里,可想那老者一路上颠簸,有多么不易。阔别几十年的老战友相见,那真挚情感流露的场面,着实令人感动。为了他们老友叙旧,我便起身告辞,冯老约我明天再见。当第二天又来到公社,得知他已经去往渑池县看望他的老战友了。后来得知,他离开河底之后,是去看望他的老战友郭建都了。郭建都恰是我的亲戚,当年他们在晋东南地区开展抗战工作,几十年后相见,有说不完的心里话。郭从自家院里摘下苹果招待,冯非常诚恳地邀请郭去武汉做客,他们离别时那难分难舍的场面,终生难忘。
从那之后,就未再与他老人家相见过。
忠心闪闪的保长校长
——曲文焕
曲文焕,河底街古道沟村人,约出生于1920年前后,卒于1990年前后。
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蒋介石统治的国民政府为限制共产党活动,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实行保甲制度。保甲制是自宋朝至民国时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管理制度,其基本特征: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设户长;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十保为乡镇。保甲制度的实质:联保连坐,就是一家通共,其他九家必须举发,若不举发,十家连带坐罪。
曲文焕在三十岁前后出任河底乡的保长。全国解放后,人们皆称他为伪保长,被划为专政对象,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屡被批斗。
据说,曲文焕的父亲坚决反对他出任保长。就在他要上任的当天,父子二人就起了争执,父亲顺手从院子里捡起一片瓦片向他头上掷去,头当即被打破、流血。简单包扎处理好伤口,仍然前去保公所上任就职了。
曲文焕担任保长的同时,兼任河底学校的校长。当年跟着他上过学的学生都给他送了一个绰号“曲古董”。古董大约有两种含义:一是形容某人读书多,古今中外的知识皆有涉猎;一是说某人的思维方式、行事套路与常人不同。比如:他在课堂上经常不照书本授课,让学生背诵《易经》八卦卦象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等。
其实,曲文焕不论是当保长亦或校长,都是为共产党做事的。他与贺崇升、贺崇阶的年龄相仿,从小相熟,因此贺崇升从事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活动,他是知情者和参与者。不过,他明面上是保长,是为国民党政权服务。据他自己回顾,他在河底当校长期间,河底学校就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站,因他家境比较殷实,故而常从家里拿钱来接济、资助过往的交通员。后来革命成功了,贺崇升们都去外地任职了,而他却在这里被戴上了“伪保长”、坏分子的帽子。
与曲文焕结识,是因同在一条街上居住,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常挨批斗。真正与他进行深入交谈,是在1978年之后。
那一年我被抽调工作,为当年因被划为右派而被解除公职的教师们落实政策。一个隆冬早晨,我要从洛宁城里回河底,急匆匆从旅社赶到汽车站。当时,洛宁发往渑池的客车仅有一趟,说是客车,实际就是卡车,仅在卡车的后车箱上挂一架梯子供人上下车。我到达车站后,看见曲文焕站在候车厅里的一个临时卖牛肉汤的炉灶前取暖。因天气冷,起的早未吃饭,决定买碗牛肉汤,肚里无食难挡寒嘛。当我付钱时正好看到他:“曲老师,也给您来一碗吧。”我看他既未答应,也未坚决的反对,因此就来了两碗(当时牛肉汤一毛多钱一碗)。
在攀谈时,他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来县里提交申诉材料,他当年干“伪保长”时,曾经长期帮助贺崇升在河底开展共产党的组织活动,并利用河底学校校长身份,多次掩护、护送、资助共产党的交通员安全通过的情况,请求组织上对他所提供的事实情况进行调查取证,能够为他多年来所受不公正待遇予以平反。我问道:县里是如何答复的?他说:如何答复?不予答复。因为现在正进行的平反对象,主要是当年被划定的右派,而像我这样的,明面上是敌伪人员,实际上为共产党办事的,现在找谁谁也不管。我思忖:您应该找贺崇升啊,请他给您做证明,或者找那些您曾经掩护资助过的地下交通员,请他们给您出证明材料。他听了连连摇头:“难办啊。我曾找过贺崇升,贺说:你为革命做过许多事情,这都是事实,但你得让洛宁县派人来向我调查你的情况,我才方便给他们写材料,证明你当年曾经为共产党的组织做过工作。而你现在直接找我写证明材料,这种对树揭皮的事,不符合组织的办事程序呀。”所以,我就回来了。“至于你说的找当年的交通员写证明,那更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那种环境下开展工作,都是只对暗号,不问来路,不问去向,当年都不知那些人姓名,如今去哪里找他们啊。”
听他这么一说,也觉得这事儿难办。熟悉了解他情况的贺崇升,能够为他作证,并且这个证明极具说服力征信力,是他能够得以平反,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然而,他确实没能力没办法让县里派人去调查取证。
他最终是否得以平反,不得而知了,心中默默为他祝福。
英勇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抗日胜利了。当年曾经弥漫在这块抗日热土上的硝烟,早已散尽。时光流逝,也使我们对当年那些英勇奋战前辈们事迹的记忆,逐渐模糊了。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就在于让后人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发扬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让后人知晓前辈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不朽精神,是通过事迹体现出来的!
热爱祖国,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知道自己家乡也曾涌现出抗日志士,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与我们有着割不断的血缘!
历史不能忘记,革命传统必须传承发扬。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我辈,务必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务必继承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把家乡建设得愈加美好。
所有从河底学校走出来的有识之士们,共同努力奋斗吧!

作者简介:席建军,男,河南省洛阳市洛宁人。1969年入伍,1974年复员。1976年起,从事教育工作,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奉献终身,现已退休。平日欢喜读史阅经,兴起偶写小文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