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赋异禀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什么样的孩子值得培养”。文章发出后,引起了不少朋友的讨论和争议。尤其是提到“天赋”这件事,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还有人觉得提“天赋”是一种“给孩子贴标签”的消极方式。今天,我想再就“天赋异禀”这个话题,谈谈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说到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是,这些天赋不一定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可的“聪明”或“拔尖”,也未必总是与分数和考试挂钩。它可能藏在孩子挥洒汗水的球场上,也可能藏在孩子安静画画的角落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并尊重孩子的不同。
比如说运动。有些孩子天生一身蛮力,骨骼粗壮、肌肉发达,这样的孩子去练举重、摔跤,常常事半功倍;有的孩子呢,他的眼球似乎有一种“减速功能”,对高速运动的物体有天然的洞察力,像猫的眼睛一样,能够在飞快的速度中保持镇定和精准。他们或许天生就适合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这类高速反应运动。
再比如说听觉。有些孩子的耳朵特别灵,对音高、音准极为敏感,别人听来差不多的两个音符,他能一耳朵分辨出其中的差别。这种孩子一旦接触音乐,学琴学得飞快,如鱼得水。我们说他“有狗一样的耳朵”,不是贬义,而是说明他的感官本身就比常人更敏锐。
还有些孩子,空间感极好,色彩敏锐。他们一眼能分辨颜色细微的差别,一画图就立体感十足,这类孩子天生适合画画、设计、建筑等领域。还有的孩子记忆力惊人,一本书翻一遍就能大致背下来,这种人学语言、读经典,都如同玩游戏般轻松。而普通孩子,背个单词表可能要来来回回反复几十遍才能记住一点皮毛。
所以我们常说,“勤奋能补拙”,但我要说,**勤奋只能补“稍拙”,补不了“天壤之别”的差距。**有的孩子,起跑线就远远靠前。你天天加班加点学,他随便一学就考过你。这不是打击人,而是现实。
但是话说回来,天赋不代表一切。天赋若没有勤奋,是一块没被雕琢的璞玉;而勤奋若没有天赋,可能只是徒劳无功的努力。真正的“天才”,从来不是靠天赋混日子,而是在有天赋的前提下,还比你更努力、更专注、更自律。
我们培养孩子,首先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让他们追赶别人的长处,而是静下心来,观察、理解和发掘他们自己的天赋所在。一个孩子天生逻辑思维差,硬要他学奥数,那就是拔苗助长;一个孩子对音乐天赋极高,却天天被逼着刷理综卷子,那是暴殄天物。
所以我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某个方向的“天赋密码”。有的是隐藏在眼球的反应速度里,有的是藏在指尖的灵敏里,有的埋在耳朵深处的细腻中,也有的蕴藏在空间色彩的感知里。找到这个“密码”,并且用合适的方法激活它,孩子就可能在那个领域闪闪发光。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值得培养”的孩子,不是天赋高的,而是被“看见天赋”的。你看不见、听不到、没发现,再多天赋也只是埋在土里的金子。而一旦被挖掘出来,再配上后天的努力,他也许就是你意想不到的天才。
所以别急着把孩子往同一条道上赶,他们的“快”或“慢”,可能只是因为走的方向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