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处 鱼水情正浓——乌鲁木齐头屯河区火车西站社区“八一”军民共舞纪实》
作者:雅君(乌鲁木齐)
七月的风裹挟着瓜果的甜香,拂过乌鲁木齐头屯河区西园街火车西站社区的街巷。晨曦微露,社区广场上早已红旗猎猎,八一军旗的鲜红与居民的笑脸相映生辉。当《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旋律响起,六十五岁的舞蹈队长阿娜尔古丽旋转出塔克拉玛干沙枣花的芬芳——这场由退休职工、军属、退伍老兵共同编织的红色舞蹈,正在成为乌鲁木齐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的生动注脚。
### **舞步里的家国情怀**
上午十点,友好舞蹈队的十二名成员踩着鼓点翩然登场。她们手中翻飞的红绸,宛如天山上流淌的霞光。“这个托举动作我们练了三十多遍。”舞蹈队指导老师马玉梅指着队员们的造型介绍,“要像战士握枪一样稳,又要像雪莲绽放一样柔。”队伍里最年长的帕提玛大姐是铁道兵遗属,每次排练都带着丈夫留下的军功章,“他在的时候总说,舞跳好了,心就贴得更近”。
舞台侧幕,武警某部指导员李强正带着战士们调整音响线路。这支驻区部队与社区结对共建已逾十年,从修剪绿植到文艺汇演,官兵们笑称自己早成了“编外社工”。“你看那个扎蓝色头巾的姑娘,”李强指向正在领舞的社区干部古丽米热,“她去年刚送弟弟参军,现在带着军属们成立了‘兵妈妈互助会’。”
### **方寸舞台见山河**
广场东侧的“军民连心廊”下,八旬老兵王金山用颤巍巍的手指摩挲着老照片。泛黄的影像里,1967年的火车西站还是戈壁滩上的几顶帐篷,解放军战士和铁路工人正合力夯实地基。“那时候建个旱厕都要军民大会战,现在……”老人话音未落,舞台上突然传来清脆的童声——社区“红领巾宣讲团”的孩子们正朗诵原创诗歌《界碑旁的蒲公英》,背景屏幕闪过戍边战士与社区居民共植胡杨林的画面。
头屯河区文联主席张建军在观众席做着笔记:“这些节目没有专业演员,但每句台词都带着炉灶气。”他特别提到情景剧《馕饼的温度》——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暴风雪夜军民接力护送临产孕妇的故事。演员们用的道具,正是社区“军民同心馕坑”当天烤制的芝麻馕。
### **掌声背后的治理密码**
午后骄阳里,社区书记杨建国捧着西瓜走进部队食堂。墙上悬挂的《军民需求对接清单》显示,本月已办结事项包括军人子女暑期托管、老兵健康档案更新等23项。“我们实行‘双报到’机制。”杨建国擦着汗说,“部队党组织到社区报到提供资源,社区党员到军营报到学习作风。”他手机里存着上周拍的对比图:由军民共管的“团结花圃”,月季成活率比普通绿化带高出40%。
乌鲁木齐市双拥办副主任艾尔肯·吐尔逊站在人群后方观察。他注意到,舞台背景板上的石榴图案由辖区二十多个民族代表共同绘制,而观众席上,戴“党员志愿者”袖标的战士正为维吾尔族老人调试助听器。“这些细节就是最好的汇报材料。”他指着正在表演的歌舞《麦西来甫新编》——传统木卡姆旋律里,融入了军旅歌曲《当那一天来临》的号角声。
---
**尾声**
暮色渐浓,文艺汇演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全场合唱中落幕。社区广场的灯光渐次亮起,照见宣传栏里新张贴的“最美军属”公示名单,照见部队卫生所刚送来的“暑期义诊”排班表,也照见文化墙上那行鲜红的标语——“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把你举过头顶”。
夜风掠过广场角落的军民共建牌匾,那上面,2023年的金漆还未完全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