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音乐人郑元清
朗诵: 路芳 大树
扎根乡土的文化能人
作者|王美娜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柯城区石梁镇下村村的文化礼堂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舞台上,一群村姑正在排练新的节目。舞台下不远处,搭着二张乒乓球桌,两位村民正在一来一回地激战,周围的观众不时发出“好球、好球”的欢呼。
这是一个建于百年前的大祠堂,谓敦义厅,占地约五百平,很宽敞,靠中间是一支广场舞队的活动场地,最后面还有一块是供大家跳交谊舞的地方。可场地再大,想要再腾一处供鼓乐队活动的地方就困难了,所以这支队伍便搬到了郑元清老师家的小院子去了。
郑元清老师,何许人也?他供职于石梁中学,于2013年退休后,便常住在了下村的老家。在校时他先教的是物理,后因缺音乐老师,才改教音乐。这歪打正着的一改,竟让他“英雄有用武之地”了。因为他很有音乐天赋,自小就对音乐有着特殊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在他少年时期,还发生过两则对他人生影响很大的小故事。
六十多年前,正读小学三年级的他,有一天上课时因做小动作被后座一位女同学给“举报”了,老师走向他,问他玩什么,并要他将东西拿出来,他迟迟不肯将手从抽屉拿出,直到老师又催了一次,才不情不愿地将物件上交,那脸上写满了不舍和无奈。
放学后,他被叫到办公室,老师拿出收去的东西,原来是一把小胡琴。老师问他:“你这小胡琴是哪来的?”他低着头小声回答“自己做的”。“自己做的?”老师睁大了眼睛证实了一次后,便饶有兴趣地详细询问起来了,当得知他做胡琴的细节及所用的材料时,(材料是青蛙皮和布线)便对这个十来岁的聪明孩子刮目相看了。在将小胡琴还给他的同时,老师以非常欣赏的口气表扬和鼓励了他,过后又严肃地叫他以后不要带到学校,尤其是上课,不能玩。出乎意料,自己的心爱之物重又回到手中,还受到了夸奖,他按捺不住喜悦,三步一跳地回了家。
还有一次,全校以严厉著名的江老师来上音乐歌,教的是一首新歌,同学们正跟老师唱一句学一句,他又被身边同学“举报”了,那同学站起来说:“郑元清同学全唱谱,没听他唱一句歌。”下课时他又照样被叫去办公室,通过交谈,老师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觉得是棵好苗子,又是出乎意外地对他好一番夸赞鼓励。从此,一颗艺术的种子就在一个农家孩子的心中扎下了根,并且发芽、成长了。
据他回忆,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毕业,空闲时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制作小乐器,他的笛子由最早的南瓜柄升级到竹管,胡琴从青蛙皮加布线升级到蛇皮加蚕丝。自然而然地,他就一边做一边自学吹奏了。如今的他,可以轻松驾驭民乐、管弦、西洋、电声等多种乐器,并熟悉一些结构原理和处理一些常见问题。
他的技艺派上用场的是1972年。那年村里成立了宣传队,他不但担任了乐队主奏,还兼任导演和创作。帶着一台节目,他与队员们演遍了附近乡镇,尤其是他创作的婺剧小戏《造林风波》特别出彩,参加了当时金华地区的汇演并荣获创作奖。
都说:努力是通过成功的金钥匙,是开启辉煌的未来之门。村宣传队的四年磨砺,加之又通过四年自费参加浙江省统一自学考试,取得了浙师大音乐教育专业自学毕业证书。在这个阶段,他接触到更广阔、更正规的文艺天地,如鱼得水。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沉醉其中,学成后,他一路开挂,所向披靡,满怀激情投入工作,每年都被评为先进教师,先进班主任。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先后创作了二十多首歌曲,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奖励和荣誉四十多次,其中《石梁镇之歌》被编入镇工作手册,发至每位工作人员手中,《桔乡育才的摇篮》登上了省级刊物,他用自己的歌《校园歌曲》《富丽桔乡秀美石梁》多次上台参赛,频频获奖。他的《爱生活,爱补锅》是为一个下岗工人写的,宣传了下岗工人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的正能量,不但唱红了补锅师傅,又上了衢州日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农民群众生活,涵育农村新风貌,提振广大农民的精气神,对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乡村凝聚力与认同感,吸引青年返乡就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前,村民们干完农活,往往就是三、五人聚在一起闲聊或者在家看电视,农闲时赌博风也很盛,有的辛辛苦苦打工一年,春节回家几天便输个精光。
退休后,郑元清老师带着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全身心投入到文化振兴的工作中去,决心用自己的音乐才华改变乡亲们单调乏味生活,用实际行动引领他们走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制止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活动。刚开始时,他遇到了很大困难,一是农民对文艺活动缺乏兴趣,二是缺乏活动场地,三是缺乏活动经费。他从一点一滴做起,将自家客厅和院子当作话动场地,又自掏腰包,几年下来,陆陆续续购买了十多种乐器,他自编,自导,自演,将乡村生活场景,民风民俗及身边的真人真事融入节目,带动妻女外孙和当时还不多的音乐爱好者,在院子里办起了小型音乐会。村民们在愉快的训练和演出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慢慢地,被感染和吸引的群众越来越多。看条件成熟了,他的舞台也大起来了,在村干部的支持下,他开始组织策划起“村晚”来。一台晚会,二十来个节目,大到编、导、演,小到服装、导具、化妆,每个环节他都要亲力亲为,历时半个多月,演出圆满成功,他却瘦了好多,嗓子也哑了。自六年前举办以来,每年春节村晚成了备受村民期待的一道“菜”,也成了远近务工的村民准时返乡的理由之一,人们对文艺的兴趣爱好被激发出来了,对自己参演的节目久看不厌,特别喜欢。白天大家各忙各活,晚上都成了郑老师“钦点”的演员,如2020年,为参加镇里比赛,郑老师编排了大型情景剧《松花江上》,剧中要展示在日本鬼子铁蹄下人们流离失所逃难、躲飞机,学生、知识分子唱爱国歌等场景,所用的演员全是村民,在家带孩子的,上台演抱着孩子躲飞机的角色,挑担做生意的,则扮演挑着担子的逃难者,还有敬老院烧饭洗菜的阿姨,农村红白喜事的理事、幼儿教师等全成了剧中演员,打扮起来唯妙唯肖,演得真实自然,受到乡镇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获得近年来镇上演出的最高奖金一万元。乡村文化在该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多年来,凡镇里有文艺话动,这支队伍始终走在前头,而且次次成绩优秀,榜上有名,获奖多多,为其他村做出了榜样。
我们或许有疑问,怎么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上台便能演戏并获奖呢?这就要说到他们排练的情况了。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两点,一是个人的刻苦勤奋,再就是郑老师针对施教对象采用的易懂易学的科学方法和耐心细致的教学。就拿排练传统婺剧《花头台》(民间称闹花台)来说吧,里面有十多种不同敲法的鼓点,打击器要做到一人敲多样,双手不得空。这对于从未接触过的新手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郑老师就专门开车带队员们去航埠等地找演传统戏的老艺人,拜他们为师,一边又看浙江婺剧团的录像,放慢放大镜头,一处处折磨消化,硬是像蚂蚁啃骨头似的将其全部拿下。别看他平时生活大大咧咧,简单随意,还有那种骑驴找驴的坏记性常闹笑话,可在排练中,敲出的鼓点那怕快或慢了几秒钟都能被他抓住,一丝也不马虎,一点也不肯含糊过关。他那严格细心又认真的态度,有时也会让队员急哭,但抹干眼泪后他们又投入训练,那种氛围感不亚于正规团队。还有一支电吹管队伍,六、七个村姑全都不识谱,有的还不识字,她们习惯把“哆、唻、咪”读成算术里的“1、2、3”,竟也被郑老师教得吹得出象样的曲子来,这其中费的心血、化的功夫可想而知。为了让大家懂得一些乐理知识,他坚持每周抽出两个晚上给她们上乐理课。
就这样,十多年如一日,他以一己之力,默默地耕耘于乡村文化的田野上,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创造出一个个奇迹,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以物质、精神方面的无私奉献,点亮乡村文化的璀璨之光,成为一个乡村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2020年他被评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文化礼堂,走在前列者”奖,2022年又被评为市级“银尚达人”。
郑元清老师现已年逾古稀,但仍精神矍铄,他酷爱音乐,音乐也滋养了他,看他上台演出《竹林深处》节目,一身傣族服装打扮,那形象还是妥妥的一枚帅小伙。提起乡村文化,他眼神就会发光,问他有何感想和体会,他却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如数家珍似地告诉你:他想把这支乡村鼓乐队带成一支高质量的队伍,他正在着手创编千年古村历史故事婺剧小戏《朝廷结缘》,他最近创作的《四大嫂夸石梁》已开始排练……
他还有一个个梦......
作者简介:王美娜,浙江衢州市人,文学爱好者,酷爱散文和古诗词,出版散文集一本,写古诗词400余首。
乡村音乐家
——写给郑元清
作者|纤夫
在一次民乐演奏中
我是那么专横
叫停了你的电吹管
觉得你不三不四
现在我感到悲哀
我的认识那么肤浅
直到读到美娜写他的散文
方才知道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反弹琵琶伎乐天之人
在旷野在乡村
音乐喜欢野性
只要贴近老百姓的情感
何必阻挡二胡与电吹管联姻
我的肤浅
在于不懂乡村音乐真谛
乡村爵士乐器
可以是锅碗瓢盆
可以是板凳
重在为百姓暖心
你曾一身两职
正面是物理老师
转过背是音乐老师
当年你用音乐乳养孩子
如今你用音乐乳养美丽乡村
你是美丽乡村的导演
让鸡毛换糖的人
也成为演员
一座石梁
被你用一颗爱心支撑
在中华大地上
该有多少令人崇敬的郑元清
是他们用小草般的脊梁
托举起一座中华长城
【作者简介】
纤夫,人称诗魔,浙江作家,诗人,《纤夫诗苑》总编。出版文学专著8部,写诗5000余首,视诗如命,每日一诗歌颂阳光与人间大爱,用怒火焚烧人间罪恶,黑白分明,一心向善,做有良心诗人。
【精英主播简介】
邹坚/大树: 中共党员,主任记者、编辑,退休电视新闻工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市老年人大学朗诵研究会委员、天津薇电台、天津图书馆经典朗诵艺术团等多家朗诵团体成员。多家公众号主播、编审,多次获天津市区朗诵大赛一、二等奖,22年获全国全民阅读天津赛区金奖。
【精英主播简介】
路芳/于秀芳: 退休教育工作者,天津市老年人大学朗诵研究会会员,天津市图书馆经典朗诵艺术团、天津市溪水朗诵艺术团、赫然之声、天穆之声等朗诵艺术团成员,多家平台和多个栏目主播,获得天津市河东区朗诵擂台赛一等奖、西岸杯朗诵大赛二等奖。
总社长:墨痕
执行总社长:江声
总编:墨痕
执行总编:禾乃
名誉总编:纤夫
现代诗主编:娇君
特刊主编:禾乃 王小泥 刘生 孙丽丽
【今日诗选】主编:江声 靳继书
英文主编:李一凡
全球风华社长:刘生
副社长: 瞿碧山 余用伟
精英朗诵团团长:阮虹艳
艺木总监:诗涵兰馨
音频总监: 于江群
精英朗诵团执行团长: 相逢一笑 幽 兰
精英朗诵团副团长:淡墨青衫 雪峰 生命如一泓清水 凯 哥 苡子
宣传部部长:建国
总顾问:谷未黄 三色堇
文学总顾问:雪野 李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