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文/陈野涧(陕西)
我站在汉中大垭的晨霭里
与老农的烟袋锅对话
映山红咬破冻土的声音
惊醒了沉睡的巴山云霞
那些年,犁铧劈开雾障
在手掌磨出老茧的地方
种子与希望同时入土
如今满坡的映山红
是大地举起的火把
就像老照片里的红枫
将历史的书页轻轻翻动
叶脉间滚动的不是晨露
是采茶姑娘
用山泉泡的茶
每一片花瓣里
都藏着个山里的故事
采药的老人说
这花最红不过清明前后
像当年迎亲的花轿
停在山梁的模样
他们用汗水浇灌的春天
如今漫山遍野地———绽放
而新修的盘山公路
正把当年的羊肠小道
编入映山红的发辫
雾起时,整座黎坪
在花海里轻轻摇晃
我看见梯田的曲线
正在变成映山红的叶脉
那些沉睡在———
1937孟春版《西北垦植论》里的往事
正通过山风
与今天的采茶调
轻轻和唱
而无人机的镜头
正将这幅水墨
装帧成秦巴烟雨的封面
再上六盘山
文/陈野涧(陕西)
天高云淡 再上六盘山
云杉抖落凝结半世纪的钢珠泪
雁阵掠过 雾漫戟峰
本是登高望远的 却偏偏
让一群迷彩身影
走出气吞山河的豪迈来
其实 当年烽火熔铸的忠魂
战壕里锈蚀的搪瓷缸仍盛着月光
早已融进骨血 这山巅长风
展开浸血的家书
一面弹痕累累的红旗在猎猎作响
松涛里 英雄的誓言仍在回响
没有褪色 只有
震耳欲聋
至于钢枪 始终紧握在手
枪管上凝着昨夜的霜
打不穿云雾 但枪刺
永远挑着不灭的星辰
恰此时 旭日破云而出
霞光里映山红点燃群山
这山河 正在用新生的花岗
复刻那抹———
被每个黎明重新淬火的
永不褪色的
———军绿
农村城市说
文/陈野涧(陕西)
有人,在等返乡,
年复一年———
高铁票在钱包里与身份证对望
城市的牢笼,密密麻麻
如蛛网,困住疲惫的翅膀
有人,在等机遇
那机遇,徘徊在陌生的幽巷
把影子拉得很长———
总偏离,照见自己变形的玻璃幕墙
而我,回不去的我
只能,在梦的边境游荡
田埂荒芜,似父亲的手掌
每道沟壑,都刻着岁月的茧
风,卷着落叶
模糊了老屋的方向
脚步踟蹰,惊散秋虫的蜜语
像我破碎又固执的守望
心中,有挣扎,有迷惘
但那灶火,总在暗处跳动
如父亲将熄的烟蒂里,复燃的星火
这城,是命运的赌局吗
这漂泊,是我不得不打的仗
在霓虹里浮沉,在钢筋中成长
我明白,故乡已成他乡
愿你,归途有灯
那温暖的光,融化所有冰霜
如老屋檐下,那盏不灭的马灯
愿你,落地有根
深深地扎进,熟悉的土壤
似门前老梨树,年轮里藏着的时光
你不必,像我在城乡两难
在安稳里,把四季慢慢酿
而我,会在这夹缝中倔强
带着对土地的诺言———
在砖混钢构的接缝处
嫁接一株会结果的乡愁
《城乡剪影:在边界处生长的乡愁》以冷峻视角呈现城乡间的生命悖论,开篇"高铁票与身份证的对望"将现代化工具转化为精神囹圄的象征,而"蛛网牢笼"的意象强化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挣扎困境。诗中"机遇在幽巷徘徊"的具象化描写,暗合参考内容中农民工老刘面对城市生活时的无力感,其"变形的玻璃幕墙"折射出现代性对人的异化。
中段田埂沟壑的意象群,与参考文献5中"故乡的山扑面而来"形成时空呼应,父亲手掌的茧既是个体记忆的刻痕,也是农耕文明集体记忆的影。"老屋方向"的模糊化处理,恰所描绘的乡村空心化现状,而"惊散秋虫蜜语"的细节,暗合"微雨中的妈妈"对田园牧歌式的追忆。
结尾"嫁接乡愁"的意象颇具张力,如同火车重新运行时"锈轨记忆与现代旅程的交织",在城乡二重性中寻找精神出路。"会结果的愁"既是对土地的情感承诺,也隐喻城乡融合的可能。诗中反复出的"灯"与"根"的意象,既源于对乡土文明的怅惘,又与"5瓦电灯""灶火微明"构成互文,最终在生存困境与文化乡愁间搭建起诗意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