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
文/魏华斌
在我内良老家,年近九十的老父母最为得意的就是家中悬挂着我们家的诸多照片了。这些照片记录着我们全家的幸福与发展,记录着我们从小到大的过程,记录着我们从山村走向县城、走向世界的全过程。
这些照片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2015年正月初三的那张全家福,这是我们全家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幸福之照,这是令人自豪的真实之照。在我们客家的丰富语言中,摄影就是照相,照相就是摄影。而我们口口相传之中,摄影是那么高大上,故而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基本上都是说照相了,虽然摄影只是近代才有的现代工业化产物。
但我目前据我所知,我们大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知道照相这一新鲜事物了。印象中,大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打我记事起,家里也有几张不同时期的照片。而这些照片,则全部来源于我们老魏家在县城的摄影家魏家韶老爷爷。彼时,家乡内良尚未通公路,所以家乡是未曾开化的。而我们的家韶爷爷从县城到内良,是要经过一天艰辛跋涉山路,步行十小时方能抵达内良圩上。家韶爷爷是富有技术与热心肠的。他给我们山区带来了先进的摄影技术和文化传播。于是,基本上我们这里的家家户户都以最高礼仪邀请老先生给拍照。于是,几乎每户人家的家里面都悬挂或保存着一张或数张照片。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或有弥足珍贵的情形的。
如今,半个世纪已过去了,能够记得知晓魏家韶爷爷这位伟大的民间摄影家都应当在六十岁之上的老人了。他的儿子魏学博爷爷也一直与我们父辈数十年来往。就我这位晚辈,也都非常荣幸与早已过古稀之年的学博爷爷相处来往二十多年,真是宗族情、朋友情、亦师亦友兼而有之,实在是一段家族传为美谈的幸事。我们为有家韶老爷爷、学博爷爷这样令人景仰的魏家贤达而倍感荣幸与尊敬。并要以他们为楷模,以善为德,以仁为本,开一代先河,工作中那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具备家国情怀;而居家生活则友兄恭弟,一派祥和。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之间,我们内良由于距大余县城百余里(俗称120华里),即使七十年代中期内良已通公路,车辆依然稀少,交通依然不便,人们要出行县城依然十分不便。于是,当时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由于结婚、毕业证需要照相,便自然而然选择步行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长江镇了。因内良距长江镇约25公里(俗称60华里)。如今看来,就步行而言,路程也算不得了的遥远了。但与内良至大余县城而言,则可节省一半时间了。为了照相,我们是头天大家约好时间,次日凌晨一大早就得起来,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步行数小时至长江镇。第一任务就是去那个心心念念的小小照相馆,怀着虔诚的心情完成照相任务。然后再在那里赶场赴圩。至于领取照片,那是下一次赴长江圩的任务啦!
还记得1984年,屋场先星考入内良乡政府上班,他利用“工作之便,”在家乡小河边为我与家中几位堂兄弟拍摄了一张合影。至今,虽已超过四十余年,虽早已模糊不清,但我依然非常珍惜,依然珍藏在自己的影集中。1986年冬,我与妻子喜结连理,那时内良还没有专门的照相馆,虽然我们夫妻也曾结伴到过大余和赣州,但没有想着照张像。甚至,结婚证上都没有个双人合影。这真是人生的遗憾了。如今,我保存最为完善的照片就是夫妻结婚前的各人单身照片。然后在2006年在我们结婚二十年之际,携带二个儿子补拍的照片与影集了。之后,我参加工作,在农村信用社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后,我有幸从乡下调入县城工作,从事行政人事管理工作。我有幸因工作需要第一次接触相机。那时,还是胶卷照相时代,每照一张照片都是那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相机是“傻瓜”机型,但我却如获至宝。对于角度分析也是认真对待,学以致用。
每次单位组织外出学习与旅游,我总是成为大家最受欢迎的人。无他,就是我学了个照相的“三脚猫功夫”而已,可以做大家的照相“师傅”嘛!如今,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手机功能层出不穷,特别是摄影功能已是强大得不得了!在这里不需我赘述。一个摄影的历史进程,折射出我们身处这个高速发展与变化的世界。这是人类发展史最为耀眼的高光时刻;这是需要我们仰视与适应世界的清醒时刻,这是属于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时刻。让我们以虔诚的心迎接这个美好的未来世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