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生命觉醒的教育哲学升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自立歌》中说:“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当代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孟国泰在《自主歌》中说:“父母不要靠,老师不要依,自己人生自安排,自己快乐做自己。志要自己立路,书要自己习,自己学习自己抓,自己就是好老师。要自己走,饭要自己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开辟新天地。”
从陶行知“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的铮铮宣言,到孟国泰的“自己就是好老师,自己开辟新天地”的深化拓展,中国教育哲学完成由“新教育”向“心教育”的蝶变。这场根本性的蜕变,实则是将知识传授转向生命觉醒的哲学升维——前者强调实践躬行破旧立新,后者追求内心觉醒自洽圆融。二者殊途同归,皆指向培育具有独立精神的生命主体:既需个体突破时空桎梏的行动突围,更求师生命运共鸣的和谐共振,终至万物各从其类的自然成长。“三标课堂”等创新实践,恰为这种教育哲学提供了具象化的时代注脚。
一、从个体出发,自我救赎,是实现阶层逆袭的唯一良方
时光长河奔涌不息,生命之舟在波涛中起伏前行。我们常常困于过往的泥沼,在当下的十字路口徘徊迷茫,又被未来的迷雾所困扰。孟国泰的箴言如灯塔般穿透迷雾:“不纠结于过往,不徘徊于当下,不焦虑于未来。快速反应,马上行动,是珍惜生命的第一要诀。”这句话的真谛在于,唯有行动才能打破时间的壁垒,让生命之舟乘风破浪。
耽溺于悲观,如同陷入无形的牢狱。过往的伤痛常如巨锚拖住我们前行的脚步,就像项羽在垓下之战后沉溺于“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耻,最终自刎乌江,千秋霸业化为泡影。当下的踌躇不前,如同《等待戈多》中那对流浪汉在虚无中徒然等待,生命在无谓的徘徊中枯萎凋零。而过度焦虑未来,又如同杞人忧天,让今日的星辰黯然失色。这三者如同时间的锁链,束缚了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
唯有迅速行动,才能贯通时间的长河,让生命奔流不息。行动是连接当下与未来的唯一桥梁,也是赋予过往新价值的熔炉。鲁迅先生面对黑暗的现实毅然弃医从文,他的呐喊不仅为疗救未来的国民精神,也将过往的医学经历转化为剖析社会病灶的力量。王阳明龙场悟道后,迅速开堂讲学,以“致良知”与“事上练”的实践哲学,让心学如明灯照亮后世。行动者从不困于时间的孤岛,而是将过往的经验、当下的意志与未来的期许在行动中熔铸成新的生命实体。
“快速反应,马上行动”,这并非肤浅的匆忙催促,而是生命之舟划破时间迷雾的智慧。它教导我们用行动之桨击碎过往悔恨的坚冰、当下踌躇的泥泞、未来焦虑的浓雾。当行动成为穿越时间之流的舟楫,生命之舟便不再在波浪中迷失方向。每一次奋力前行,都在湍流中刻下超越时间的印记。与自己生命的和谐,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个体出发,不悲观、不纠结、不迷茫。“快速反应,马上行动”,正如《国际歌》所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二、和谐于众,智慧双赢,攻玉可借他山
取众长之才,惠安天下,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教育是一个生命间和谐感化的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构建与他人生命的和谐,才能同频共振,唤醒彼此。和谐的过程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以和谐双赢的理念面对人生,才能让亲情更浓、友情更深,化敌为友,让人生处处是鲜花,时时有掌声。
和谐之桥,可以消融寒冰,化敌为友,让生命之流从凝滞走向奔涌。孔子周游列国,其“和而不同”的思想超越了单一学派的界限,将原本互不往来的诸子百家引向相互激荡的春水奔涌。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广纳百家,为不同思想流派提供了和谐交汇的空间。正是这种“和合”氛围,让孟子、荀子、邹衍等巨匠如群星汇聚,在激烈碰撞中孕育出思想精华。这正是《周易》“保合太和”的生动写照,让原本互不相容的个体与思想在交融中萌发新的生机。
和谐更是双赢的沃土,让智慧在彼此辉映中超越单薄,臻于丰饶。孔子与弟子间教学相长的实践,是这一理念的璀璨结晶。《论语》中,子路的直率、颜回的深悟、子贡的明辨,都在与孔子的切磋中激荡升华。同样,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在师生间的和谐问答中催生真理。这正是《礼记·学记》所言“教学相长”的深刻真谛,和谐如同共鸣之弦,让知识超越个体局限,汇成浩瀚海洋。
和谐之光,终将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星空。回溯历史,汉唐两朝以恢弘气度开辟丝绸之路,让东西方文明在和谐交融中互放光芒。盛唐长安成为当时的世界文化之都,胡乐、胡舞与中原雅乐相融共生,西域的葡萄、骏马与东方的丝绸、瓷器互惠而流,谱写了“和而不同”的宏大乐章。近代科学史上,英法两国学者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超越战火隔阂,携手研究罗塞塔石碑,共同破解了古埃及文字的千年之谜。这正是《论语》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在和谐协奏中奏响人类共同进步的宏伟交响。
和谐,是冰释前嫌的暖阳,是智慧激荡的舞台,更是人类文明星空永恒的光源。当个体生命摆脱自私的束缚,在和谐共振中消融隔阂、创造价值、共赴远方,人类精神的星空才会因无数星辰的交相辉映而永远璀璨不灭。这正是“和鸣”的终极境界与永恒召唤。
三、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与天地万物和谐,创生一个和谐大同的世界
把自己还给自己,让师生在和谐中感化互生。若子为树,莫催花开;若子为花,莫求成才,各守本真即风景。不做揠苗助长的老好人。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如清泉洗心,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守护每颗生命独特内在的时序与节奏。揠苗助长只会伤害禾苗,这一寓言至今仍如警钟长鸣。真正的教育智慧,应如春风化雨般温柔而耐心,不催花开,不迫树长,只在守望中静候生命的本真光芒悄然绽放。
万物皆有其内在的时序,这是自然大道不可违逆的规律。庄子早已点醒世人:“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天地间的草木虫鱼皆循各自的生命密码生长运转,如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各自在不同时序中展现。教育亦然,学子各具禀赋,自有其内在成长之律。若强施千篇一律的“催熟术”,只会如郑板桥所叹:“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标准化的桎梏终将扼杀自由灵性,将千姿百态的生命强行压入统一模具,使天然灵性窒息。
因此,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以“无为”的静默,为生命预留自我实现的空间。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时,倡导“尚自然,展个性”的理念,他既支持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先锋,也包容辜鸿铭、刘师培等传统学者,为不同思想之花开辟各自生长的园圃。徐霞客年少时厌弃科举之路,其母亲以不催不迫的胸怀待之,终使这朵“野花”绽放为地理学奇葩。这正是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境界:并非全然袖手旁观,而是不妄加干涉生命内在的蓬勃力量与节奏。
唯有当花成花、树成树,方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谐大美。当牡丹不必羡慕松柏的高度,蒲公英不再自卑于不能成为栋梁,每一生命各展其姿,教育之园圃才真正呈现姹紫嫣红的无限生机。因材施教的春风化雨,悄然消解着揠苗助长的焦躁,让每颗心灵在舒展中寻得自身价值。这价值并非世俗所定义的外在标签,而是生命内在潜能的完全实现与表达,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揠苗助长徒留枯槁,顺性而为始见葱茏。当教育者能如春风般拂去揠苗助长的焦虑,只以虔诚之心守护每一颗种子的独特时序,我们终将迎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和谐盛景——在那里,每朵花、每棵树皆以其本真姿态,为世界的花园贡献无可替代的美丽与生机。
四、三标课堂、小组合作、整体建构,三山成峰,和而不同
孟国泰的“三标课堂”、朱思启的“小组合作、当堂评测”教学范式以及刘仕秋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当代“三和课堂”的范式与样板。
“三标课堂”如高塔矗立,为教学提供清晰的方向;“小组合作”似江河奔涌,激发学生互动与协作;“整体建构”若大地延展,为知识体系提供坚实基础。孟国泰、朱思启、刘仕秋三位教育家的教学方法,如同三座耸立的山峰,各具特色,但又共同擎起了当代教育的朗朗晴空。
这三种方法虽各有不同,却如同篆刻的刀法,皆以“学为中心”为根本基石,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孟国泰的“三标课堂”强调目标导向,为课堂铺设清晰的轨道,正如《论语》中所说“博学而笃志”,让学习有方向可循。朱思启的“小组合作、当堂评测”如同清泉流淌于课堂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合作与评测中,学生彼此激发智慧,互评互学,自我教育的种子在群体互动中悄然萌发。刘仕秋的“整体建构”则如同大树深植于知识的沃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零散的知识碎片串联成珠,赋予学习以通透的整体视野。三种方法各美其美,却又同源共流,皆服务于“学生主体”的育人真谛。
三山相映,更在“和而不同”间成就彼此的深意。孟国泰的目标导向如同精密的导航仪,为朱思启的小组合作提供核心坐标,使看似纷繁的讨论与评测如万川归海,不至于在自由无度中迷失方向。刘仕秋的整体建构则如同广袤的大地,为前两者构建起坚实而宏大的认知骨架,使零散的知识点获得归宿,使合作探究的成果得以在更高处定位与升华。三者交织融合,宛如一幅“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篆刻杰作:收放之间、疏密之中,共同演绎出教学艺术中深远的节奏与韵律。它们并非各自为政,而是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差异互补,彼此成全。
当这三者如三山辉映,教育的气象遂臻至大观。这种“和”并非浅层的融合,而是内在精神的高度共鸣——皆以启迪心灵、成就生命为最高目标。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教育的“和”,正在于以兼容并包的胸襟,接纳多元路径的探索,让不同的方法各展其能,最终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生命的拔节生长。这种“和”中蕴藏的“不同”,恰恰是教育生态最富生机的样貌。
“三山成峰,和而不同”,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交响乐章,更是教育哲学的璀璨星空。当教育者不再拘泥于门户之见,而是深谙“和而不同”之道,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便共同撑起育人的苍穹。教育的伟大图景,永远由“和而不同”的智慧与包容所描绘——似群星辉映,共构浩瀚天宇。
作者简介
王德增,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济宁市优秀教研员、中考命题组核心成员、教学能学、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济宁市中小学教学督导评估资深成员。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