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战址新考
一一浅论江北黄州赤壁矶一线与江南鄂州樊口一线,双方核心战场对峙的战略与布防
文/戴 志
2025年7月31日
一,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赤壁之战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决定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传统观点中赤壁之战的地点众说纷纭,而近年来关于赤壁战址黄州说的研究成果,为这场战争提供了全新视角,揭示了曹操的战略意图和江北攻略布阵,以及孙刘联军在鄂县(今湖北鄂州)的精妙布防。
二,曹操的战略蓝图与进军路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成功灭袁绍、征乌桓,平定北方后,将目光投向了南方,试图实现天下一统的宏愿。他亲率大军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曹操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压境,荆州的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荆州。但刘备南逃,曹操急忙派遣轻骑五千追杀,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弃妻儿而逃,会同关羽逃到夏口。曹操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原太守刘琦退到江南,刘备遵鲁肃言,无奈之下只得顺江而下逃到鄂县樊口。
此时曹操已得荆州,收获江北大片土地,江南四郡也几乎成为囊中之物,只需一纸文书便可将其纳入版图。然而,刘备与刘琦的残余势力仍在,尤其是刘备、关羽逃到樊口,有与孙权联合抗曹的可能,这让曹操深感不安。更为关键的是,曹操获得了江陵的大批军资和荆州水军及舰船千艘,这使得他野心膨胀,决心乘胜追击,灭刘备的同时收服东吴孙家政权。
曹操若从江陵渡江走陆路进攻东吴,跋山涉水,粮草辎重运输困难,耗时费力。而走水路顺江东下,十数天即可抵达柴桑,且粮草军需运送便捷。加上文聘的兵马已占据江夏郡(今新洲县城,可为曹操大军先备齐粮草),与柴桑距离仅几百里。于是曹操选择水陆并进,沿江东下意欲直逼东吴大本营柴桑,试图以强大的军事威慑迫使孙权投降,重演荆州刘琮投降的一幕。
曹操向东吴发出战书,“会猎于吴”,尽显其志在必得的雄心。战书发出后,曹军随即起兵,从江陵出发,顺流东下。而东吴在接到战书后,内部战、降两派争论不休,孙权犹豫不决。等到孙权决意抗曹,周瑜欲进兵夏口拦截曹操时,曹军已出发多日。周瑜未到夏口,便在邾城赤壁江段与曹军遭遇,初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在赤壁山一带安营扎寨;周瑜则与孙刘联军在江南鄂县与之对峙,谋划破曹之策。
三,孙刘联军在鄂县的立体防御体系
鄂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上接江陵、夏口,下通柴桑、建业,是长江水道的关键节点。境内西塞山、樊口、燕矶等地形险要,具有得天独厚的防御与机动优势,成为孙刘联军抵御曹军顺流东下的前沿阵地,足见鄂县战略地位之重要。
从地理环境来看,鄂县城区江岸至西塞山以西形成了天然防御带。西塞山“壁立江心,横截江流”,是阻击水军的天然屏障,周瑜派吕范率万余兵士守此战略要地;樊口位于西山以北,连通梁子湖、红棱湖与长江,可作为联军水军隐蔽集结的港湾(万一战局不利于吴,周瑜则可凭借优势水军和复杂的红棱、梁子等湖区复杂的芦苇荡,与曹军打游击,拖疲拖垮曹军);燕矶一带处于长江拐弯处,地势开阔,便于大军屯驻与指挥调度。这种“山 、江 、 湖”交织的地形,为孙刘联军布防提供了多重选择。
东吴军队在鄂县的布防呈“梯次配置、重点布控”的特点,以周瑜为统帅,形成了从城区到外围的纵深防御体系。黄盖部五百人驻今鄂州市新民街小学地块,此地紧邻城区江岸,距长江主航道百余米,是联军最前沿阵地,便于黄盖侦查曹军动向、实施突袭,作为“火攻”战术的核心执行者,其驻地靠前且兵力精干;韩当部二千人驻今菜园头地块,菜园头位于城区东北部,地势高于江岸,可俯瞰江面,既能护卫黄盖部侧翼,又能作为前沿与后方的联络节点;甘宁部三百人驻今五丈港地块,五丈港是鄂县东北部重要港汊,连通长江与内河,甘宁部驻守此处,意在控制小型水道,防止曹军偏师迂回。
周瑜亲率本部主力驻今燕矶一带,这里地势高旷,可远眺长江上下游,且周边有大片平原可供驻军。周瑜作为联军统帅,“将兵三万,与备并力逆操”,其主力驻扎燕矶,既便于统筹前沿各部,又能快速驰援西塞山防线,同时与柴桑后方保持联络,是整个布防体系的“神经中枢”。此外,周瑜还派吕范率一万军士驻守鄂县城区江岸至西塞山以西,形成连贯防线,利用西塞山的险要地形阻挡曹军战船东进,为火攻战术争取时间。程普则率万余兵隐蔽驻举洲(今罗霍洲一带)芦苇丛中,以策应樊口主战场,黄盖成功火烧北船后,程普迅速响应,从隐蔽于江心洲滩的芦荡中登陆北岸展开突袭,夹击驻蒲口(举口)后备曹营,率先抢占曹军粮草屯积地,断曹军粮草。
刘备军队在鄂县的布防则体现了“互补性配置”特点。孙权“以二千兵助备,备共率4000步卒驻樊口”。樊口北临长江,南接梁子湖,是一处天然港湾。刘备驻军于此,一是作为联军左翼,护卫周瑜主力侧后方,防止曹军从陆路迂回;二是樊口连通内河、内湖,可隐蔽集结船只,与东吴水军形成呼应;三是便于刘备与驻夏口的关羽和刘琦部保持联系畅通,确保后方补给。《江表传》中“备从樊口往见瑜”,表明樊口是孙刘两军联络的重要节点。
依据相关记载,火烧赤壁发生前,关羽按刘备布防,率属兵布防在夏口附近。《资治通鉴》记载,曹操南征时,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刘备大败,所幸关羽战船赶到带着人马一同到了夏口。赤壁之战爆发时,刘备命令关羽、刘琦同率万余人负责在夏口驻守,封锁汉水河口,以防止襄阳方向的曹军顺汉水东下涌入长江。据《江夏县志》记载,土地堂“五谷城”是赤壁之战时刘备修建的,关羽屯兵于此,后刘琦率本部加入协防。此地地处梁子湖边缘,在樊口与金口之间,关羽、刘琦在此屯兵,既可通过水路返樊口,又可迅速出兵金口援助周瑜攻击曹操。火烧赤壁发生时,关羽驻夏口说有充分的正史依据,可信度更高。
四,曹操在江北今黄州至团风的兵力布局
曹操的水军进入鄂东时,营寨最初二日屯扎在今大埠、团风江口的举水港湾一带适应环境,整训军队,制定‘‘欲从赤壁渡江南’’战术;这里江面宽阔且有港湾遮蔽,容量大,风浪小,适合曹军后勤粮草屯集。曹军主力战船同时沿江北下游,在今堵城、邾城、黄州赤壁江口、巴河入江口一带密集排列。由于北方兵不习水性,曹操为防止染疫的疲惫兵士晕船,将沿江战船互相连接,形成水上营寨大平台,却没想到这为后来黄盖火攻创造了条件。
曹操的步骑主力兵同时密集屯驻在以邾城直到赤壁矶、赤壁江口一带的主攻核心岸线扎寨。汉末甘宁曾为邾长的邾县城是曹氏北兵(以步骑军为主)的主要扎营地。陆军沿长江北岸布防,与水军相互呼应,形成了从邾城到赤壁矶(赤壁江口)的核心防线,以抵御孙刘联军的进攻。
曹操的大本营帅帐则驻扎在赤壁矶以东居高临下的赤鼻山上,这里视野开阔,利于曹操瞭望江南樊口孙刘联军动态和本军调兵遣将,是理想的指挥中枢。古时王家坊夹在峥嵘洲之间,今黄冈团风举水入江口的浦口边,这里是曹操的后勤保障基地,便于调度粮草,支助水军和陆军,统筹全局后勤保障。
据多部史书记载,曹操二十五万大军初战失利,引次江北,驻扎在长江之北的今举水口、团风(乌林)、堵城、邾城、黄州赤壁矶、赤壁江口、巴河入江口约八十里岸线,形成了较为广阔的攻防阵线。
五,关于黄盖成功火烧黄州赤壁及曹营后,当日后续战斗的进展情况简述
《三国志》等早期史料记载较为简略,但可梳理出关键脉络:
1. 火势引发的曹军混乱与吴军追击
《三国志·周瑜传》明确记载:“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由此可知,黄盖诈降纵火后,火势借助风势蔓延,不仅烧毁曹军水寨船只,连岸上营垒也被波及。曹军瞬间陷入“烟炎张天”的混乱,人马大量死伤,军队溃散。此时周瑜率吴军主力趁势登陆北岸,发起猛烈进攻,追击溃败的曹军。
2. 刘备军的配合行动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由此说明,在吴军追击的同时,刘备所部(包括张飞、赵云等)也从迅速从樊口出发登陆长江北岸,陆路、水路协同进军,与吴军形成夹击之势,共同追击曹军至南郡(今湖北江陵一带)。
3. 曹军的败退与应急处置
曹军因火势、混乱及后续追击,已丧失战斗力。《三国志·武帝纪》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虽侧重“大疫”对曹军的影响,但结合上下文,当日火攻后的溃败是曹军“引军还”的直接导火索。曹操在混乱中已无法有效指挥,沿来时原路溃逃至今团风举口(蒲口),驻举口后备军粮草屯积地,又被程普军抢先占领,只能率残部向西北方向撤退,试图退回江陵。
综上,火攻之后的当日战斗,核心是孙刘联军借火势,趁曹军混乱溃不成军之际,迅速登陆长江北岸发起歼灭战,而曹军因混乱和损失惨重被迫败退,史料虽然未记载更具体的战术细节,但“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溃败还保南郡”是明确的历史脉络。
六,结语
赤壁之战,这场决定天下格局的大战,在黄州的江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曹操的雄心壮志、孙刘联军的精妙布防,共同谱写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黄州说为我们还原了赤壁之战更为真实、立体的场景,让我们对这场战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是一场军事的博弈,更是智慧与策略的交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研究古代战争与战略的经典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