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 秀 黄 山
池国芳
黄山兀立于北纬三十度这奇幻的线上,巍峨群峰皆由坚硬的花岗岩挺立而成,远远望去,如大地朝天空伸出的无数根手指。峰峦叠嶂,高者直抵云霄,最高者莲花峰竟至一千八百余米,山势亦如腾空欲飞的巨龙,嶙峋骨节,尽显傲然风骨;而那弥漫山间的灵秀之气,则如一首无声的弦歌,拂面沁心,令人神驰魂摇。
那年炎夏,我们几位同事相约同游黄山。才启程攀登,山路便陡峭得几乎要咬住脚跟。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又为湿润的青苔覆盖,我们只得相互搀扶,步步为营。行至半山腰,雾气骤起,迷蒙中只闻前路人语,不见人影,须臾间,雾气又倏忽散开,眼前豁然开朗,云海奔涌而来,乳白色大潮漫过群峰,淹没了深谷,远望如雪浪翻卷,排空而至。众人不禁惊呼,有人呆立如木,有人雀跃如童,更有同事的相机咔咔响成一片,仿佛想锁住这仙境一瞬。山风携着松涛阵阵,如天籁洗耳,我们便在此风涛声中,拾级而上,步步皆踏在云霭里,亦步亦趋,似登天梯。
次日清晨,天尚未明,我们便裹着寒意奔向日观峰。天边先是静静吐出一缕微红,仿佛帝王出行前隐现的旌旗仪仗;继而红光渐浓,一轮金红熔熔的日球奋力一跃,挣脱了山脊的环抱。转瞬间,朝阳便如初醒的少年,精神抖擞地升上天空,将万道金光毫不吝惜地泼洒在千山万壑之上。峰巅上到处是屏息凝神的游人,我亦不知不觉松开了围巾,任它被山风卷去——直到后来才发觉颈间竟被晒得通红灼痛。亿万年的造山伟力,终在此刻捧出这金盘似的奇迹;生命与光明何尝不似这般,纵然经历漫长黑暗,终将在天地间升起自己的太阳?
古人曾于此峰顶之上,亦曾如此凝望过吧?李白曾对着黄山发出“何处失丹梯”之叹,徐霞客则更直截了当:“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直至今日,那句“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仍如徽州古巷深处隐约回响的唱词,时时回荡在人们心头。更有诗家妙语道破:“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之精妙,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流连,吟咏不绝,甚至黄帝在此炼丹成仙的传说,也如温泉般蒸腾着灵气,至今缭绕于空谷深壑之间。
下山时,我们改乘缆车,凌空飞越。俯瞰之下,苍翠群山连绵起伏,缆车钢索如银线般穿行于山峦之间,光伏板在远处坡上反射着清亮的光芒,与千年迎客松默然相对。这光与影的和谐,恍如古今于此山间达成的一次无声握手。
黄山是大地捧出的一件灵物,它雄峙天地之间,既守护着千年时光里不竭的诗意与传说,也承载着未来岁月中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与敬意。归途上,再回望那云雾缭绕的峰巅,我心中豁然:人当借山之灵秀滋养心魂,而山亦赖人之智慧守护其精魄——未来之途,原系于这彼此顾惜的共生一念。
人与山一旦各自放下傲慢,便只余下互相供养的清澈灵明:山养人慧,人护山魂,方得这天地间生生不息的秀色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