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袤苍穹下,总有一群矢志不渝的拓荒者,以思想为星芒,以实践为羽翼,奋力勾勒教育本真的模样。孟国泰与王德增,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存在,他们以“三和教育”为锚点,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中辟出一条回归生命、点亮智慧的通途,让教育的温度与力量,照进无数师生的成长旅程。
而王德增,同样以教育者的热忱与坚守,成为“三和教育”的同行者。他扎根教学一线,在课堂的细微处感知教育的脉搏,深知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被束缚的无奈。当“三和教育”的理念传入他的教育视野,他看到了打破教育困局的希望,以行动诠释着对这一理念的笃信:教育不应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是让每个生命在和谐共生中,绽放独特光芒。
二、理念深耕,解码“三和”智慧
孟国泰提出“新教育是心教育”,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重塑。在“三和”视域下,教育不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生命的深度唤醒。他倡导“觉察内心、唤醒内心、回归本心”,让教育成为照进灵魂的光。就像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直面自我,在思考与探索中,发现知识与生命的联结。
王德增深受这一思想感染,在教学中着力构建“生命课堂”。他鼓励学生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勇敢表达独特思考,将学科知识与生活体验、生命感悟交融。一堂语文课上,学生不再是被动解析文本的机器,而是化身故事的创作者、情感的共鸣者,在对文字的品读中,照见自己的生命轨迹,让知识真正成为滋养灵魂的养分。这种对生命觉醒的追求,让教育挣脱了功利的枷锁,回归到育人的本真。
(二)三标课堂:效率与质量的突围
“三标课堂”(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 ),是孟国泰教育智慧的具象化呈现,更是对传统课堂的突破性重构。它以简洁有效的流程,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主场。在睿聪高中的实践中,这一模式展现出惊人的效能:作文课上,从引导到互评展示,一节课完成传统教学近十倍的工作量,却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能力。
王德增积极践行“三标课堂”,在地理教学中,以高考考向为锚定目标,整合教材与生活案例,让学生在探究农业区位选择、气候变迁等知识时,清晰感知学习目标与成长路径。课前,学生带着目标自主探究;课中,围绕目标协作研讨、突破难点;课后,通过反馈深化理解。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课堂的看客,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学习效率与知识掌握度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学习——这将成为受益终身的能力。
(三)思维赋能:终身学习的基石
孟国泰对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为“三和教育”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基因。他提出“思维六性”“四个思考”等理念,为学生搭建起终身学习的思维框架。“跳出框框想”“四面八方想一想”,这些看似简单的思维训练,实则是打破固化思维、激发创造力的密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追问“为什么”“还能怎样”,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点亮智慧的星空。
王德增将思维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在地理复习课中,摒弃传统的“知识点复现”模式,以思维训练为脉络,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挖掘知识间的逻辑关联。面对高考考点,他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用辩证思维审视地理现象的利弊,用系统思维梳理区域发展的脉络。这种思维赋能,让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再茫然无措,而是能抽丝剥茧、找到解决路径,真正实现从“学会知识”到“学会思考”的跨越。
三、实践深耕,绽放“三和”光芒
德州睿聪高中,是“三和教育”实践的生动样本,更是孟国泰、刘士秋、朱思启与王德增等教育人深耕的试验田。在这里,“三和教育”不是纸上谈兵的理念,而是融入校园每一处的教育生态。课堂上,“小老师”走上讲台,师生互动、生生碰撞,知识在交流中深化,智慧在协作中生长;管理中,“一线工作法”摒弃繁琐层级,让教育回归纯粹,师生在简洁高效中感受教育的本真。
高考本科提升率1244%的奇迹,是“三和教育”实践成效的有力佐证。但更珍贵的,是学生的成长蜕变:他们不再是应试的机器,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探索者,在知识的海洋中主动遨游,在生命的和谐中找寻自我。王德增参与其中,见证着“三和教育”如何让一所学校挣脱传统教育的窠臼,成为孕育希望的摇篮,更坚信这一理念对教育变革的强大推力。
(二)一线辐射:星火渐成燎原
(一)亦师亦友:角色的重塑
孟国泰提出“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这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颠覆性重构。在“三和教育”的场域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启发,知识的传递伴随情感的交流、灵魂的共鸣。
王德增身体力行这一理念,在课堂上,他是引导者,更是学习者。当学生提出独特见解,他会放下“教师权威”,与学生一同探讨、共同成长。课后,他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成长的烦恼,分享人生的感悟。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教育充满温度,学生在尊重与信任中,更愿意敞开心扉、拥抱知识,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生命滋养:成长的底色
“三和教育”的终极追求,是让每个生命在和谐中滋养、成长。孟国泰与王德增深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完整的人——有情感、有担当、有温度的人。在“三和”理念下,校园不再是分数的竞技场,而是生命成长的乐园。
他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校园文化对生命的浸润。在睿聪高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三和课堂”并行,学生在社团中发展兴趣,在实践中锤炼品格,在挫折中学会坚韧。这种对生命全维度的滋养,让学生走出校园时,不仅带着知识,更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担当,成为真正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作者:吕双江(山东龙口一中)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