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老黄牛(散文)
韦覃江(瑶族 广西)
天刚蒙蒙亮,田埂上的雾气还没散干净,布谷鸟就开始“布谷布谷”地叫起来。老李头攥着缰绳,牵着他家那老犍牛往水田里走。这牛一身古铜色皮毛,犄角上还沾着露水,不声不响的,看着就踏实。
“老张!快瞅瞅我家这宝贝!”老李头冲对面水田喊。
老张正猫着腰拾掇犁耙,抬头抹了把汗,笑眯着眼说:“这是老黄家的小崽子吧?跟它爷爷一个脾气,干活儿可比老家伙稳当多了!”老李头得意地晃了晃手里的鞭子:“可不是!昨天那块硬邦邦的地,我刚把犁往土里一插,它立马就知道使劲儿,比有些老把式还懂行呢!”老张挠挠头,打趣道:“现在都用机器耕地了,就你还守着老法子。”
这牛一干活儿就来精神,犁铧往土里一扎,黑黝黝的泥土就翻起波浪,还带着青草的清香味儿。它一步一步走得稳稳当当,四蹄踩在泥地里的声音,就像敲鼓点儿似的。老李头看着这场景,突然想起杜甫那句“牛尽耕,蚕亦成”,心里琢磨:这闷头干活的畜生,可不就是在地里写诗嘛!
到了夏收,这牛更成了顶梁柱。拖着石磙在晒谷场里碾稻谷,眼睛盯着地上的稻秆,脚下可有数了,一粒稻谷都舍不得压坏。小顺子背着竹篓跑过来,往牛鼻子里塞了根苦瓜:“李叔,让牛歇歇吧!”老李头直摆手:“使不得!这牛一歇,满场稻谷都得耽误。”小顺子乐了:“你这牛比拖拉机还靠谱!”老李头瞅着牛的背影,小声说:“机器哪有这灵性?它知道留着力气,明天接着干呢。”
晚上收工,牛栏里传来“咕噜咕噜"的反刍声。老李头躺在炕上听着,就想起鲁迅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越琢磨越觉得这牛不简单——天天啃干草嚼土坷垃,愣是能嚼出庄稼人的好日子。
到了秋天,牛又拉着满满一车粪肥料往田里跑。二婶挑着空箩筐路过,笑着问:“老李哥,今年肥下得够足吧?”老李头擦了把脸上的泥点子:“够够的!这牛拉一车,顶我挑十趟!”二婶打趣他:“你这老倔头,跟牛似的!”老李头脖子一梗:“等着瞧!开春那块荒地,准能让它翻出金蛋蛋!”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老牛站在晒谷场反刍。嘴角挂着的草汁在夕阳下亮晶晶的,就像给它镶了道金边。这一辈子,它没要过啥好草料,却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在了地里。老李头望着它,心里明白:这老牛踩过的地方,来年准会长出最壮实的庄稼。
韦覃江,男,瑶族,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人。中国财经新闻特邀记者、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乡村作家终身会员、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林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多篇文学作品、摄影作品在国家级、省(区)级、市级媒体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平台发表并获奖。其中摄影作品《生态牛场》荣获2017年“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摄影大赛铜奖、《老传帮带》荣获中国邮政银行第二届“金晖杯”广西赛区二等奖、《保护文化遗产 守望精神家园》等4组作品荣获2022年“高光杯”全国摄影艺术大赛三等奖、《税润童心 民族团结》获2023“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税务单元”展等;文学作品《秋来大明山》《醇酒浇化醉乡人》分别荣获2012年、2015年中国散文年会原创作品二等奖,随笔《农村致富之路》荣获2024年第二届“魅力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诗歌《蓝凤秀之光:瑶寨的永恒守护者》荣获《中国乡村》杂志2024年征文大赛二等奖、散文《清逸之士:张鹏展的生平与风范》荣获第二届乡土中国文学奖鼓励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