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植物园之四
今天我们重点来介绍一下北京植物园的几个名园。
我们根据相关资料的介绍,先说一说牡丹园的情况。该园位于卧佛寺路西侧,南邻温室区,北接海棠栒子园。牡丹园的主要任务是收集牡丹品种,保存牡丹种质资源,培育和推广良种,以及普及牡丹分布、分类、遗传育种、栽培管理知识。
据悉,园内收集栽植牡丹262个品种3229株,芍药220种、6568株,分别引种自山东荷泽的赵楼、李集、何楼、洪庙、邓庄以及河南洛阳和甘肃天水等地,为北京规模最大,品种、数量最多的牡丹专类花园。
从设计上看,牡丹园的设计采取自然式手法,因地制宜,借势造园。植物栽培采用乔、灌、草复层混交,疏林结构,自然群落的方式,以原有油松为基调树种,保留古老树木并把它们组织到绿化中去,既保护了古树名木,又增加了园林古朴高雅的情调。园中的建筑和小品富于变化,使该园颇有自然山野之趣。此种设计满足了牡丹越冬和避免夏日曝晒的生物学特性需要。
另外据介绍,此园南入口处有三组山石,六株百年以上的国槐。北侧台地建有六角一座。中部一汉白玉牡丹仙子雕塑侧卧于花丛翠竹中。雕塑附近矗一组山石,上镌“粉雪千堆”四字。园北部有一《牡丹仙子》大型烧瓷壁画,壁画长17.20米,高4.3米,厚1.4米,取材于《聊斋志异》中“葛巾.玉版”篇。壁画对面为一两层阁楼,这里名为“群芳阁”,也是比较吸引人的。
我们再聊聊芍药园。芍药园位于牡丹园西部,园内于西北高坡处建红柱朱顶“挽香亭”一座,并点缀有仿木花架、浩态狂香石、醉露台等小品。利用地势改造,形成芍药畿、倚红坡和精品赏花区,在较小的面积内,创造了富于变化的赏花空间,展现了芍药花“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的独特观赏性,形成专类芍药园规模。
据有关资料介绍,截止到1994年的时候,这里收集了220个品种,种植了3568株芍药。当然,芍药园也是比较吸引游客驻足的。
我们再到月季园看一看。月季园位于植物园东部的南端,南邻香颐路,北靠杨树区,西至植物园南门,东到植物园东南门,其总面积达7公顷之多,建成于1993年的5月份。
据悉,月季园主要以展示不同类型月季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配置形式为主,注重整体效果,既是月季专类园,又是新优园林展示区。采用沉床式设计,轴线布局严整,中部是音乐喷泉广场。广场为沉床式,圆形,直径40米,面积1256平方米。中间为暗设的喷泉,喷水高达7米。沉床落差5米,上宽下窄,以三层月季花形图案铺装的缓坡台地式花环,逐渐向底部过渡。三层最大直径90米,面积5102.5平方米。沉床周边是以疏林草地为基调的赏花区。
还有,各种造型别致的花架、新颖的布置手法,形成良好的垂直绿化效果。植物配置注重整体效果,品种区、月季演化区,形成花带、花团和花溪。藤本区在轴线上矗有月季园主景雕塑--花魂。月季园除展示各种月季外,还配植有新优植物金山、金焰绣线菊、紫叶矮樱等15种。我们再来说说盆景园。人们都知道,盆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八、九百年前的东汉,经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扑朔迷离的盆景艺术,并成为我国和世界上进行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据相关资料介绍,盆景园是北京市植物园的一个重要的展览区,其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是我国大型盆景园之一。其分为室内展区和室外展区两个部分,室内展区分为北方盆景展厅、精品盆景展厅、综合展厅、流派展厅。主要展示北京及全国各地部分优秀作品。室外展区由四个庭院景区组成,以展示露地栽植的大型桩景为主,其中百年以上的盆景70余株, 最大的是一株名为“风霜劲旅”的古装杏桩,树龄已达1300多年。
盆景园的建成,不仅有利于盆景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高雅的盆景艺术欣赏、交流和学习的场所。
今天我们就先聊至此,明天再继续。(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