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113

鏊子崮下的九四二六
石国龙
鏊子崮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城西约50公里的高庄镇(原王庄公社)。它是沂蒙山区的72崮中较大的一个,在气势宏伟群山环抱中,它突兀独立,更显得挺拔壮观。在高高的鏊子崮下,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幽深狭谷,深藏不露,是建设兵工厂的好地方。
1965年,山东省国防工业后方建设办公室决定在此建设军工厂,代号9426,主要生产五六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一、建厂初期
五六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在山东省的小三线军工产品中是大型的轻兵器,结构复杂、加工技术难度较大,生产流程时间长。全枪共有300多个零部件,2000多道工序,6000余件工艺装备(包括:刀具、量具、夹模具),200多套(件)非标准设备。党中央要求在两年内建成,并形成批量生产。9426厂要在两年内完成:山区打通山洞、建厂房、库房、宿舍等基建,工厂的筹建,人员培训,工艺装备的生产,产品的试制等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省国防工办根据省委的指示,要采取果断措施,在两年内坚决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措施,最后决定:
1、由9426厂党委书记胡荣堂、副厂长侯玉恭负责山洞、生产厂房、库房、生活等基建项目建设,在1966年上半年完成。
2、省机械厅二局,负责9426厂的工人调入和干部配置工作;组织全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产品试制任务,以及试制中所需的工装任务。在试制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由9426厂负责解决。各零件试制厂在1966年7月底完成并交济南机床二厂总装,在国庆节前完成后,迁入沂水新厂进行试制生产。
3、由厂党委副书记裴树梅负责厂驻济南办事处工作,同时抽调部分技术工人和车间管理人员,到重庆第456厂进行技术培训,学习产品管理和生产技术,在1966年4月回到山东,参加各参试制厂零部件试制。
这三支队伍齐头并进,按照承担的任务,各自制定实施计划,由省经委负责检查,并协调各市地县的地方力量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坚决在两年内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同时,决定从临沂地区以沂水县为主,招收120名当地农村青年为亦工亦农,进9426厂当工人。
这三支队伍的工作进展,基本上是按原定的时间,一环扣一环的完成。各级领导也在不同的时间到现场进行检查质量和进度。山区基建首先要实现“四通”(水、电、暖气、通讯),只有实现了“四通”才能展开其它基建工作。省国防工办决定成立前方基建指挥部,由省经委具体组织有地区、县、公社领导参加的指挥部,检查每日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当场拍板决定解决方案。绝不能拖泥带水,悬而不决。基建任务最繁重的是打通山洞,并要隔层封顶,安装电、通风、水、暖气等工作。由济南军区工程兵负责,在1966年5月完成。洞外的生产厂房、大型库房等,由地区基建负责;其它生活建筑由县和公社基建完成。对各类生产设备均要求在1966年国庆节完成。
山东省机械厅二局(山东省军工局的前身)在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将全枪的零部件、附件、弹簧、包装箱等,安排给济南机床二厂等17个企业承担试制产品和专用工装任务,同时安排90余个企业承担通用工装和非标转设备生产。对已确定调入9426厂的干部和工人督办报到,并检查落实情况。
9426厂驻济南办事处的工作,由厂党委副书记裴树梅负责,日常管理由党委秘书王宪泉办理。地方小三线工厂的整体编制规模,由五机部提供的工厂初步扩大设计方案,地方组织均按照这个方案进行组建和生产。共设立7个车间,其中5个产品车间和2个辅助车间工具车间和机修车间。这次赴重庆第456厂学习的,有车间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约有60人。在济南已确定各车间的负责人,一车间枪身生产负责人刘福海,二车间枪架冲压件生产负责人刘炳新,三车间枪管生产负责人张玉绂,五车间总装负责人苗金元。生产工人定位学习,回山东后便可参加试制工作。为了减少培训厂的接待负担,同时便于管理和节约费用,经多方联系,借了驻厂经保部队老营房,自己开伙做饭,同事之间互相关怀,也很开心。1966年3月结束培训,回到山东参加各厂的试制工作。
1966年,各试制厂的技术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春节后,进行专用工装的生产。有的试制厂建立了保密车间。我们住在办事处,早晚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工厂来电话找二局,提出工装技术资料上的一些技术性问题要求解决,但无人回答,影响工作。最后,我们搞技术的几个人,全部迁到机械厅宿舍,这样方便了工作。工厂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用量具的公差值太小,难以加工,没有这个必要;光滑样柱要镀铬;卡板要氧化发蓝;有的夹具根本无法加工,设计有问题;或提出模具过大,没有设备要到上海协作,等等。经请示省国防工办、二局同意,在青岛、烟台、潍坊等地,分别召开有关部门和企业参加的会议,回答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并到企业研究解决加工中的技术问题。所有提出的问题都得到满意的解决。其中包括德州机床厂提出到上海协调加工枪架墙板模具加工,经研究用工厂现有磨床分段加工,能保证产品质量,可以不去上海;烟台附件厂的枪机击针尖的弹性夹具,在研究详细的工艺过程后,并严格执行,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弹性夹具,保证了击针尖的同心度质量。工装生产技术的解决,确保了产品试制进度的顺利进行。进入7月份,便有厂提交合格的零部件到济南机床二厂交货,由9426厂的检验科长罗成金、技术员刘永科、检验员石志功等复验合格后。开具合格证,方可入库。
进入1966年6月份,各试制厂的工作已接近尾声,我们搞技术的应将工作目标转到总装厂。住在机械厅宿舍的技术干部,有的迁到机床二厂,有的回到山区工厂。我们6人(李宝林、邓中庸、罗成金、刘永科、孙才发、石国龙)住在花窖内,其余的人住单身宿舍。由于零部件供应到位,重庆456厂总装车间派出王技师来指导,加上厂里派出的总装车间负责人苗金元、技术员李希华、检验员周立法、老工人王师傅等,使总装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于1966年9月中旬枪身总装完成,并将枪身、枪管、枪架(上架和下架)、高射瞄准器、枪托、弹链等,全部组装完毕。用空炮弹对灵活性拉动试验,结果合格。最后,用木弹头在机床二厂的办公楼前的广场进行了射击试验,点射、连射均合格。各试验厂的任务已全部完成,各厂准备将试验中用的设备和物质移交给9426厂,设备安装试车、各类物资交代清楚立账,都有交接清单。9月下旬,各厂对各车间圆满完成任务后返回。9426厂职工积极准备,为迎接国庆节的全厂首次职工大会和开工典礼。职工们情绪高涨,都为在自己的岗位上生产出自动武器而自豪。




二、军品生产
大口径高射机枪正式投入生产,必须要过“三关”(即小批量生产试制关、质量关、大批量生产关),最后,经国家主管部门鉴定验收合格,批准生产,纳入国家计划,产品才可提供部队使用。
1966年10月1日上午,厂里召开了“9426正式成立暨开工仪式职工大会”,职工们整齐地站在办公室前的广场上,会标挂在总机室的墙上,四周彩旗飘扬。会议在隆重而简朴中召开。由厂长李宝林主持,厂党委书记胡荣堂讲话。会议结束后,大家便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厂领导和有关科室的负责人到车间了解生产情况,许多干部职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热处理车间的车间主任周德芳、技术员王庆恒、郑中方、巴来山、热工仪表员都兴会等;三车间电镀房的技术员王乐庆与工人正在调试温度;总装车间的主任李隰龙、技术员李希华、检验员周立法等均在车间检查工具;进入山洞的主洞口,便听见机器轰鸣声,生产枪身零件车间的主任刘福海、技术员段开禄、刘景恒、王瑞英、检验员石志功等在简单交谈;接着,到了枪架和冲压件生产车间,见到了主任刘炳新、技术员魏佑根、芦鹏飞、张翠华和冲压班长杨彦昌、张孝贵、老工人郑志才等;在枪管和零件生产车间,主任张玉绂、副主任李玉温、技术员徐占良、侯文俊、检验员周文彬等也在岗位上忙碌着。见职工们情绪饱满,工作认真,车间管理人员还要对零件的生产流程还需多看工艺卡片,多与工人交流。千万不能乱转流程。来到钢材库附近工具制造的六车间,主任孙才发、技术员章玉珍、王彩琴以及机修车间的主任张春旺、技术员李永聚、马秀银都在各自的岗位忙碌着。
小批量产品试制期,投入20挺枪的原材料。由于有了上次的试制经验,这次比较顺利地在11月中旬便完成生产任务。车间的干部和工人,在自己岗位上,经过自己的双手劳动生产出合格的机枪而感到自豪,提出总装后,在射击中展示产品威力,给职工和村民们一个惊喜。12月中旬,完成了总装任务,经检验合格。为满足大家的要求,工厂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要求在夜晚作一次实弹射击,并邀请沂水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公社领导,届时亲临参观、指导,并通知周围几个生产大队派员参观。夜晚射击用曳光弹才能看到弹丸的飞行轨迹。因子弹数量不多,射击了280发弹。职工们看到自己劳动生产出自动化、威力大、射程远、质量好的武器,而感到在兵工厂工作很光荣。这第一关合格。
产品质量考核,从生产的产品中抽出11挺枪,其中10挺作为互换性和脱脂检查,1挺作为寿命试验。10挺的互换性、脱脂检查合格。寿命试验发射7000发子弹,需要在潍坊炮兵靶场进行俯射、平射、仰射30°、45°、60°、78°射击,点射、连射均合格。射击到近3000发时,活塞杆在螺纹部位断裂(寿命为3500发),结果被判为不合格品。换上备件继续射击,其它零部件均合格。全枪寿命试验不合格。
寿命试验不合格的消息传出后,对全厂职工的思想情绪是个打击,特别是技术科和该零件加工的两名技校生王建伦、邵振华,更是感到精神压力较大。产品验收技术条件中规定,活塞杆断了可以增加备份件出厂。我们是新建的兵工厂,不能让产品带有瑕疵出厂,不能让产品“拖泥带水”地供应部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产品必须全部合格才能出厂。活塞杆只差不到600发便达到寿命要求,但是断了,不合格。对断了的活塞杆经过多次对其检查,外观光滑无刀痕,尺寸合格,螺纹形状和底部“R”均光滑无刀痕,材料理化和金相放大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再次研究产品图,找到解决的方案。经与工人研究,可以加工,将方案上报省军工局和五机部七局,均答复在不改动产品图的条件下,可以修改量具和刀具。对改进后活塞杆又加工20根,经寿命试验合格。一支活塞杆可以射击7000发子弹都不断。将新的试验结果上报省军工局和五机部七局,
3、同意生产。五机部决定将此做法推广给全国同类产品的企业采用。
1966年四季度,济南军区后勤部派出以陈继太为总代表的5人产品质量验收军代表。总代表参加工厂的党委会。军代表按照产品生产技术条件要求,验收产品质量,到车间监督产品生产质量并提出不同意见,对工厂的质量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967年春天,工厂进行第二次全枪寿命试验,并邀请驻厂质量验收军代表参加,全枪寿命试验合格。工厂已经具备了产品大批量生产条件,可以申请国家派员来厂验收。五机部、总后勤部、装备部同意工厂申请,随即派出了验收组,济南军区后勤部、省国防工办、驻厂军代室以及其他省同产品企业,也派出技术人员来厂参加,总共有20余人。验收组长是五机部的代表蔡京甫,副组长是省国防工办徐汝林。经过近两周的时间,从工厂各科室的管理制度、各类物资管理、大批量生产能力,到工人的技术水平、零部件的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召集工人进行座谈。同时,还对枪进行了四大性能试验(即互换、精度、特殊环境、寿命),结果全部合格。国家验收组全体成员一致认为,9426厂生产的产品合格,可以大批量投入生产,以装备部队。
验收组向企业领导、有关科室、车间负责人、技术员、产品车间的工人代表等通报验收情况,首先祝贺9426厂一次性通过验收,这是全体职工积极努力工作的结果。介绍了验收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充分肯定了职工严格执行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要求今后继续保持这种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验收组向五机部推荐9426厂的三项技术改进和班组管理经验:一是活塞杆螺纹公差的成功改进;二是枪管线膛加工工艺的改进;三是弹链生产过程的流程管理严格。建议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全国其他同类企业。
“那场运动”的“造反有理”、“打倒走资派”也刮到9426厂里,大标语、大字报随处可见。晚上,在工厂食堂召开批斗大会,批斗党委副书记裴树梅、副厂长邓中庸、侯玉恭;基建科刘科长因有海外关系,其有一亲戚在台湾,是特务,后来自杀;二车间主任刘炳新,主要是解放前参加“一贯道”的问题。被批斗对象上台要低头、弯腰、双手向后往上抬起。大字报几乎贴满了食堂墙壁,内容大都是口号连着帽子却无具体事实。也有写我的大字报“打倒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石国龙”,我看后不予理睬,等到来“兴师问罪”。此时,出现了一个爆炸性新闻,写有要“揪出裴侯反革命集团”、“打倒裴侯反革命集团”的大字报贴满了食堂。正式建厂才短短一年时间,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大字报上写的消息,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年底,上级派来了由5人组成的支左军代表,不久成立了“三结合”(军代表、老干部、造反派)的厂革命委员会,各车间成立革命委员会分会,由厂革命委员会成员担任分会主任。从此,职工情绪逐步稳定,生产顺利进行,月月完成任务。
1969年冬,五机部在京召开兵工企业领导干部大会,确定由山东省生产五六式14.5毫米二联和四联高射机枪,由9429厂(山东省工模具厂)负责总装,9426厂生产枪身和弹链供应总装厂。因增加了新的生产任务,虽对原有生产线进行适当调整。两种枪管可在一个车间进行加工,要新增加14.5除枪管外的机加零件车间,在老山洞的南边新打一个山洞,可以设置三个车间,即枪管车间、14.5零件车间、工具车间;热处理要新盖一间,以便新设备安装;总装车间和靶场也需新建。按照新方案:12.7枪的两个机加车间合并为一个车间;弹链仍由冲压班承担;14.5枪零件为二车间,枪管为三车间,其余的不变。再建新建锅炉房和一条厂内公路通总装车间和新洞南口。以上须在两年内建成投产。新增的14.5毫米高枪枪身生产线,在1971年建成投产,质量合格。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有时给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造成“混淆不清”问题,如只说枪管是指的12.7或14.5,不明白,要在前面加一个“新”或“旧”才明白。能生产两种高射机枪,在全国的同类产品企业中是第一个。全厂职工不仅感到无上的光荣,而且质量过硬,按时完成任务。12.7高射机枪还出口其他国家。我们厂在军工生产中,为国家争了光,为山东省争了光,为沂蒙山革命老区争了光。



三、民品生产
1978年8月,五机部召开兵器工业领导干部会议,会址在北京展览馆,
洪学智部长作工作报告,他宣布从1980年开始,地方的小三线兵工厂,完全由地方政府管理,部里不再下达军品计划。工厂转入民品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群众急需的产品。这消息来得太突然,大家没有思想准备,但并不觉得太意外。因为地方小三线的职工思想不稳定,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落后,是国家的一个沉重包袱。国家不搞政治运动,搞经济建设,搞改革开放,不能再过穷日子了。工厂要上民品,只有两年时间。难!难!!难!!!再难也要上。只有迎难而上,才能解决一千多名职工、几千名家属吃饭、上学、看病等问题。上民品,只能依靠自己,只能依靠群众解决问题,靠其他的都不现实。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
在厂党委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支持下,一定能克服困难,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9426厂的党委和干部职工,在过去的大风大浪里经受了磨炼。1976年唐山大地震,职工们人心惶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后,大家思想稳定了,生产正常了;同年,国家的三位领导人相继去世,人们悲痛万分,关心今后国家的安危和老百姓的日子,忧心忡忡。党中央果断地一举打倒“四人帮”,铲除了制造社会动乱的毒瘤,人们心情舒畅了,中国有希望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了。停军品上民品,难度确实很大,这是考验9426厂党委和全厂职工的关键时刻。必须要挑起数千人的生活重担。这是一级党组织的责任,是面对困难去取得胜利的一级党组织。党委一班人和中层干部,统一认识,充分理解国家停军品上民品的重大决策,,这是实行改革开放,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英明决策。在工厂转产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勇于负责,敢于做群众的表率之人。我厂转民品生产的优势条件很突出,职工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工种齐全,热处理、表面处理、电气焊、电焊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大家一致认为不能被困难吓倒,首先要走出去搞市场调研,摸清哪些产品适销对路。1979年春节后,同志们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建议:比如麻花钻头、钻帽、牙科椅子、电风扇、自行车、缝纫机等产品,都是很有价值的意见。充分说明广大职工十分关心工厂的安危与发展。对这些产品还需进一步了解、考察,摸清市场销售情况怎样?供货情况如何?市场还有多大空间?是否能现金交易?等等。
经过对比分析,初步定于生产自行车脚闸。依据是:市场上手刹自行车有货,但脚刹自行车无货;脚刹自行车只有青岛一家生产,产量不是很大,脚闸也是该厂独家生产,而且不卖零件,都是整车销售;该零件是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因为脚闸轮皮加工需用专用设备,热处理要先渗炭二次加工后再淬火、外皮镀铬。这很适合我厂的现有条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大批量生产。但要解决轮皮滚轧问题,否则易被卡脖力子。经研究,确定先去青岛自行车厂调研,由我带队,有李希华、热处理张继山、计划员王建伦、司机老李等5人,从省一轻厅开具了介绍信。过了五一节,我们一行到了青岛自行车厂,听了工厂总工程师的介绍,参观了自行车生产线。我们重点参观脚闸生产线,中午回到招待所研究,感到脚闸产品很适合我厂生产,轮皮厂里热锻车间可以生产,自行售货1元一个。调研后,几个人信心很足,干劲也大。我们进行了分工,按照自行车的现行工艺,结合我厂实际情况,首先要将普通车床改装成轮皮外形加工专用车床,热处理要改造渗炭炉等工作。分工由李希华负责机加工的工艺和工装设计,王建伦负责零件机加工的班产量统计,我负责生产线的调整。工装设计尽量采用气功夹具。同时,购买了5000个轮皮。准备用四天时间完成脚闸零件的生产工艺和工装的设计方案。我们白天到车间边看边构思,晚上回招待所绘制草图。为了节约时间,午饭、晚饭在宿舍吃,烧饼、大葱、咸菜,由李司机负责采购。经过大家努力奋战,按时完成任务,晚上我们在春和楼饭店美美吃了一顿晚餐。
我们返厂后,连续开了三个会(党委会、中层干部会、职工代表大会),大家认为生产自行车脚闸切合我厂实际,而且市场需要。确定调整生产线,改造设备,突击生产工装,尽快投入大批量生产。为此,制订了各方面各环节的详细落实计划。同时,派出多批工人、干部到青岛自行车厂学习、取经。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在1979年国庆节完成了20套脚闸的制作。其中2套送青岛自行车厂检验科作质量鉴定,10套作载重负荷试验。经青岛自行车厂检验科鉴定:镀铬层牢固度和刹车灵敏度都优于青岛厂。10套荷重试验,经1500公里骑驰,磨损度基本没有变化。产品质量合格。可以组织大批量生产。决定于年前再购买轮皮10万个,1980年第一季度再买10万个。而且购买热轧机自己生产轮皮,不受轮皮被卡壳之顾虑。
9426厂生产自行车脚闸的消息,很快传开来。山东外贸公司、临沂地区外贸公司、济南自行车厂、烟台自行车厂、邹县自行车厂等,都来人联系订货。由于军品尚未完全收尾,自行车脚闸生产线还未达到规模,目前不能大批量订货,需到1981年才能接收订单。职工们得知消息后,热情很高涨,提出要尽快将军品完成,尽快转到脚闸生产上来。厂党委一班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一方面表扬和保护职工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一方面冷静梳理工作思路,把握工作节奏,及时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以弥补军品转民品后的不足之处。一是军品零件生产完成后,对资料、工装要及时整理(清理)入库,有些设备民品不用的要封存上报;二是军品质量要严格要求,应该负责到底;三是认真做好民品销售的准备工作,比如售价、外包装盒、销售程序等,零件入出库手续、成品入库销售及出货手续等,都要制订详细的规章制度;四是根据脚闸的生产能力,初步设想为年产50万套。1981年达到30万套,其中五一节前生产能力达到10万套,国庆节前达到20万套,力争年底前达到30万套生产能力。通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多创利润,以改善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1980年11月,9426厂的军品生产全部完成,交入国库,各车间整理后续工作。对军品不用的设备民品要用的,搬迁到民品生产线。机修车间主任王瑞新、技术员李永聚、老工人李师傅等都在现场指挥调度,并改装设备。工具车间的技术员章玉珍、慕永忠与工人安装气动夹具,新生产线工人也积极配合,民品生产线的调整在有序进行中。
省军工局提出,要我们把脚闸的部分零件转给光明厂生产。局领导和光明厂党委书记、厂长多次来我厂洽谈。为支援兄弟厂,经研究,有5个零件加工,并将量具、刀具等提供给光明厂使用,我们提出质量和供货要求。经过多方打听,得知烟台轧钢厂有一台轧锟机出售,准备购买它生产轮皮,以解后顾之忧。军工局提出轧锟机转给工模具生产为好。我们同意转让,但供货要保证。轮皮的单价每个比青岛自行车厂高0.2元,主要是增加运输成本。省军工局召开小三线厂的领导干部会议,决定工模厂生产自行车,由前进厂供应脚闸、前轴和车圈等,增加车圈、前轴生产线;光明厂承担脚闸部分零部件的生产。土门一厂生产缝纫机,由新华厂供应铸件。裕华厂生产电风扇。泰山厂生产显微镜。鲁光厂生产化肥等。其它民品待定。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由军品转民品的生产,没有伸手向国家要转产投资费,全靠企业的自筹资金,现在已初具规模,产品是现金交易,来厂提货者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车圈生产按年产70万件设计,机加成形可利用现有厂房,镀铬房要选址新建,厂房设计和建筑在上半年完成,镀铬漕和电镀流水线设计以及安装,由七车间负责;前轴按年产30万套组织生产线,由一车间负责,从老洞搬到下面厂房生产。
为了在短时间内使脚闸形成大批量生产能力,厂党委决定进一步发动群众,在国庆节前形成两个高潮,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脚闸成品完成1万套;二是生产线形成10万套。两个任务完成了,国庆假期放假四天,职工可以去登泰山,由厂里工会、团委带队负责接送,购买门票,领取干粮。
为了调动工人的生产热情,鼓励多劳多得,对脚闸机加工车间实行超工时奖励制度,基本原则是:制定实事求是的工序工时定额,多劳多得,每班统计,奖金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达不到工时定额的,本人的基本工资不少于80%。对于年老体弱不愿意参加的,可以书面申请,经同意后允许不参加;科室干部和管理人员也可以书面申请到车间参加超工时奖。以脚闸机加工工人超工时奖金的平均数为基数100%,该车间的管理人员为85%,其他车间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依次减少;机关科室人员(包括厂党委书记、厂长)领取前方一线工人平均奖金的38%。工时的制定由劳资科负责,确定工时方案后要听取该工序工人的意见。奖金由财务科、劳资科审核后发放。实行超工时奖后,全厂职工工资平均增加了18%。
1981年虽然是工作繁重的一年,经过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顺利而成功地走过来了。纵观山东省的三线,我们9426厂在军品转民品工作中,向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大好形势面前,厂党委要求大家克服自满情绪,居安思危,在1982年里,更加分秒必争地做好以下工作:1、各项管理制度要适应民品生产的需要;2、加强保卫工作,制订出工作细则;3、日式脚闸要抓紧试制,该产品零件少,工艺简单,使用中不需加油;4、要研究加强紧口管理工作。军品生产大手大脚,而民品生产挣钱很不容易,组织几个人研究如何精打细算,实行紧口管理;5、农村市场开放,农民收入增多,对自行车要求也会高,研究小型汽油机、电动机的生产;6、由技术科负责制订脚闸的质量检验标准,作为内部保密文件;7、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评选劳模和先进生产者;8、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请财务科、生活科、基建科、工会等负责同志研究提出方案。


在军品转民品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对工作要出于公心,坚持原则,这是工作成功的基础和前提,相信和依靠群众,这是工作成功的力量。
冬天波动,春天已来。9426厂必然会大踏步前进!前进!!前进!!!








作者简介:石国龙
籍贯:江苏省镇江市
1933年出生于湖北省汉口市
1937年随湖北汉阳兵工厂迁往重庆
1941~1948 读书,小学、初中学习
1951年 考入重庆市劳动局。分配重庆第456厂
1953年,职工夜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4年 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任456厂技术员。
1959年,中专毕业,任该厂夹模具工段工段长。
1965年,调入国营山东九四二六厂
1966年,任9426厂技术科长。
1972年,任9426厂副厂长。
1975年,任9426厂厂长。
1976年,任9426厂党委书记兼厂长。
1979年,任9426厂党委书记。
1982年,调山东省标准局任处长。
1985年,任山东省标准计量局质量监督处处长。
1987年任山东省标准计量局质量管理处处长。
1993年,在山东省标准计量局退休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