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致敬火红的战旗
作者:辛金明
题序
祖国之所以能有如此繁华的今天,是因为革命先烈们的艰苦奋斗;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才铸就了我们的新中国,你们是我们的骄傲。祖国之所以能有如此繁华的今天,是因为革命先烈们的艰苦奋斗;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才铸就了我们的新中国,你们是我们的骄傲。
今天,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南昌城头的枪声,是刺破暗夜的第一道闪电。1927年的那个夏夜,枪声穿透闷热的空气,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一面缀着五角星和镰刀锤头的红旗,在硝烟中被高高举起,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属于人民的武装,有了劈开混沌的光亮。那枪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是无数英魂用热血与信念,为这面旗帜注入最初的火红。
岁月流转,这抹红从未褪色。它曾在长征路上的雪山上猎猎作响,在延安窑洞的灯火旁静静伫立,在渡江战役的船头指引方向,又在天安门广场的晨光里迎来新生。无论是枪林弹雨的战场,迎来民族复兴的建设岁月,这面战旗总以最炽热的色彩,在历史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黄继光堵枪眼时身后不倒的信仰,是雷锋日记里“为人民服务”的滚烫初心,是戍边战士——每一代军人的坚守,都让这面旗帜愈发鲜艳。
危难时刻,它总在最需要的地方飘扬,扬起希望的风帆。洪水滔天时,是战旗率先出现在堤坝最险处,迷彩身影与红旗交相辉映,筑起冲不垮的“生命防线”;地震突袭时,是战旗插在废墟之上,“解放军来了”的呼喊,总能让惶恐的心安定下来;疫情肆虐时,还是这面旗帜,引领着白衣执甲的逆行队伍,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病毒短兵相接。它像一颗定盘星,无论风雨多大,只要看到那抹红,人们就知道: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光明终将驱散阴霾。
如今,战旗的影子藏在万家灯火里。当城市的霓虹点亮夜空,当乡村的炊烟伴着晨雾升起,当孩子们在校园里嬉笑奔跑,当老人们在公园下棋品茶——这份静好,正是战旗默默守护的模样。它不再只出现在枪林弹雨中,更多时候,它化作边防哨所的星辰,化作救灾现场的汗水,化作训练场上的呐喊,化作每一个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这面曾染透鲜血的旗帜,最终守护的,是烟火人间里最寻常的幸福。
八一的战旗,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浪潮中猎猎生风。它是信仰的图腾,是勇气的象征,更是安宁的保障。那抹永不褪色的火红,永远在我们心中飘扬,提醒着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用忠诚与担当,为我们把风雨挡在了身后。
作者简介
辛金明,笔名君鸣。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人,中学高级教师,任职于东乡区红星中学,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之余用心聆听自然的声音,用心感悟生命的本真。作诗填词、放松心灵、借物言志、寄情山水、陶冶情操、感悟人生!“胸无城府人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诗词中感知诗心,充实诗意,在面对物欲横流、人生跌宕、艰难困苦时,找到走向远方的自信与动力!以诗怡情,以词养性。诗词作品散见于《江西教育》,《江西日报》,《抚州日报》,《高考天地》,《玉茗花》,《临川晚报》等主流媒体。
(图文供稿:陈志武、辛金明)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