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里的情,车厢里的缘
文/荆杰
与李善信校长的缘分,始于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张学勇同志那通带着恳切的电话。“能不能麻烦你给李校长写篇文章?他是我们这个时代老师的楷模,他的事迹和才华值得宣传被更多人学习。”电话那头的嘱托,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圈圈涟漪。

那天下午,我在办公室翻看着关于李善信校长的事迹资料。从课堂上的循循善诱到操场边和学生的俯身叮嘱,从教学楼图纸上的密密麻麻到孩子们餐食清单上的反复批注,字里行间全是他扎根教育的热忱。“让每个孩子都有启航的力量”,这句写在资料扉页的话,带着沉甸甸的执着,像秋日暖阳穿透云层,一点点焐热了我的纸笔。于是便有了写给李善信校长《初心》——那篇文章里,我写他清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身影,写他深夜伏案修改教案的灯光,写的不仅是他的故事,更是一份隔着文字的敬佩。

后来李校长联系到我,想请我为他的学校创作校歌。我拟出《高新启航》这个歌名时,电话那头传来他爽朗的笑声:“好!就叫这个,有劲儿!”此后的日子里,我和他常在电话里探讨歌词。

这次见到李校长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整齐地卷到小臂,手里攥着本密密麻麻的笔记。“要让歌词里有风,有翅膀,有孩子们眼里的远方。”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朴实的话语落在纸上,竟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有分量。

7月2日我和李校长相见交流,忽然读懂了《初心》里未写完的深意:真正的坚守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把每个平凡日子都过成向着初心的奔赴。两次相见,茶盏里的热气袅袅升起,混着他谈教育时的恳切,让初识的敬佩慢慢发酵,酿成了知己般的熟稔。
缘分的奇妙,总在不经意处藏着伏笔。

2025年7月27日的午后,济南龙达恒信的党建指导任务来得仓促。同事扒拉着手机帮我抢下最近一班车票北京去济南的16车厢14D,在检票口的催促声里快步冲向列车。登车的瞬间,后背忽然被轻轻一拍,转身的刹那,竟撞见李校长熟悉的笑脸,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满满的惊喜。
四目相对的瞬间,周遭的喧嚣仿佛都静了下来。他要回合肥,我要赴济南完成党建指导,两条本无交集的行程,竟在同一节车厢里,被相邻的座位轻轻系在了一起。落座时,看着并排的13与14号座位,忽然觉得这数字像首短诗——原来有些遇见,早被岁月悄悄编排。

列车穿行在齐鲁大地,车窗外的白杨飞速后退。我们聊起这几年过去他工作的萧县绿城学校的变化,他说绿城学校新建了初中部,添置了许多教学设备,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中国教育报还专门对绿城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过报道。学校在校学生已经由2022年的300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教育教学质量在萧县首屈一指,已经成为皖北名校。我说最近我们忙都是基层党建的指导和策划,字里行间都是普通人的坚守。话语间,忽然发现那些未曾言说的岁月里,我们都在各自的赛道上,带着同一份热忱往前奔。
快到济南站时,我望着窗外渐密的楼宇,忽然生出个念头:“李校长,要不跟我下车走走?龙达恒信的党建工作做得扎实,或许能给您的学校党建带来些新思路。”他眼睛一亮,爽快地应了声“好”,拿起保温杯的动作里,带着老友间无需客套的默契。

车子穿行在济南的街巷,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车座上,暖融融的。我忽然明白,与李校长的情谊从不是刻意维系的客套,而是因《初心》共鸣,为《高新启航》同频,最终在这节车厢里,被缘分轻轻点染。它像列车驶过的轨迹,看似偶然交错,实则早因那份对事业的热忱、对真诚的坚守,在岁月里铺好了路。

傍晚的霞光染红天际时,我们站在龙达恒信的党建文化墙前,看着墙上“红力方”三个烫金大字,相视而笑。或许最好的友谊便是如此:不必时时相见,却在重逢时,能读懂彼此眼里未变的光。就像这13与14,寻常数字里藏着的,是岁月酿出的、最绵长的情。
2025年7月31日
作者简介:
荆杰,山东大学毕业,中共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高级编辑,党建专家,文化策划人,词作家。获奖作品有:《亮剑鸭绿江》《武周天枢》《刘胡兰颂》《开国将军梁兴初》《大山里的女校长》等几百余篇。
